查看原文
其他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 王小波逝世25周年

群学书院 2022-04-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单 Author 书单君



1997年的今天

作家王小波去世

虽然已经过去25年了

他的那些文字的光芒

依然如同炬火穿越时间

至今耀眼





“预言家”王小波

文 | 书单君

来源 | 书单(ID:BookSelection)




01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认为他们不存在。


——《沉默的大多数》,1997



你是一个“沉默的人”吗?

 

在王小波的杂文里,“沉默”属于某种消极自由,起码比说假话、空话强。

 

但是,出现“沉默的大多数”现象,往往意味着另一群人的声音过于强大,使得其他人不再敢言,更不敢反对。

 

比如,在饭圈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迫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在网上发言越来越小心翼翼,甚至某些明星的名字都不敢直呼,而以字母替代。这让人想到《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巫师们不敢直呼其名。

 

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你在网上越来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饭圈的逻辑就是对偶像的崇拜,不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并且,他们理直气壮,认为自己在维护爱豆的声誉,然后过来道德绑架你:“你不知道他/她有多努力”“我们有多心疼他/她”……“饭圈”的文化和逻辑早已不仅限于娱乐圈,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不再认真、理性地探讨问题,只倾注情绪。

 

怪不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网络风气没之前好了。身边的朋友也一个个放弃了发微博和朋友圈。

 

1997年,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道: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认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一旦沉默成为风气,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沦为弱势群体。

 


02


假如要反对不幸,应该直接反对不幸的事实,此后才能减少不幸的信息。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1995



中亚有个古国,叫花剌子模,那里有个古怪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

 

这便是王小波杂文《花剌子模信使问题》的开篇。

 

这里面涉及到了真假与好坏的关系问题。有些人认为坏消息会起到不好的作用,只有好消息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荒诞吗?不幸的是,这种荒诞似乎在如今更普遍了。

 

每当网络上爆出一些负面新闻,或者有作者写一些比较“丧”的文章,底下总会有人留言:“为什么不多写好的一面”、“整天传播负能量”,就好像发布消息的人,反而先有了错。

 

在他们的眼中,只要听不到负面消息,社会就不存在阴暗面。甚至,他们还会转而攻击受害者——抓住受害人的道德瑕疵,苛求“完美受害人”的形象。


为什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并不关心“不幸的事实”的真伪,他们在意的是这“不幸的消息”损害了他们想象中社会的形象,似乎只要掩盖了这些信息,就不存在“不幸的事实”了。

 

正所谓“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问题的人”。

 

在《花剌子模信使问题》这篇1995年的杂文里,王小波写道:假如要反对不幸,应该直接反对不幸的事实,此后才能减少不幸的信息。

 

快三十年过去,我们做到了吗?



03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黄金时代》,1992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道: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我13岁,距离离王小波笔下的黄金时代,还有整整8年。

 

对那时的我来说,黄金时代是一个还未到来的时代。因此,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以为往后的人生,也会像王小波笔下的那般美好。

 

而今,他笔下的那个黄金时代,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过去。再次看到这句话,我开始忽略前半句,渐渐清晰地看到了后面半段。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青春一过,我们就直接面临着生存、房租、工作、结婚生子的压力。

 

躺在草地上看云的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地铁甬道里慌张奔走,只想着一定要挤进车厢,按时到公司的大人。

 

而一场疫情,把很多人创业和打拼的梦想也锤碎了。朋友里,最近离开北上广,回家乡考公务员的人特别多,原因,都是迫于生活压力的无奈。

 

“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我们都变得像王小波笔下睾丸受锤的牛。

 

只是,年轻时,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总以为自己会永远年轻,永远不会被生活打败。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无论哪一代前浪后浪,仍然概莫能外。

 


04


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2010》,1995



王小波有一篇小说,叫做《2010》。

 

我猜,他一定受《1984》的影响,写下了一个虚构的未来:那里充满了环境污染和各种压迫,那个年代的人们绝望远大于希望。

 

“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但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正是出自《2010》。

 

当“想爱想吃”的黄金时代远去之后,我们最需要想的东西,正是“活下去的诀窍”。

 

这句充满自嘲的话,正贴合了当下的互联网环境。

 

有点无奈的是,在如今“说啥都可能被怼被喷”的互联网里,想要活下去,也许方法就是“保持愚蠢”。因为太多敢说的聪明人,都被满是戾气的喷子和键盘侠,吓得不见了踪影。

 

80年代盛名一时的作家洪峰,2008年退出文坛,去云南隐居,结果隐居第四年,当地村干部和他结上了私怨,带着七八个人上门,将他暴打了一顿。在那之后,他转行做起了电商,开网店卖一些云南的特产。当年敢写敢骂的作家,再也不发声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曾经飞扬跋扈的聪明人,为了自保,都纷纷学会了装傻。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安稳地生活下去。

 


05


我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996



这是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一段很经典的话。

 

文中写了一只很有个性的猪:其它猪的生活都是被规定好的,吃饭,长膘,交配,生崽,被宰……可偏偏这只猪不老实,不但四处乱逛,不守规矩,还会模仿汽笛声。

 

后来,它躲过了领导的捕杀,成了一头野猪。王小波在文章结尾说:“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为什么人会怀念一只猪?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就像文中那些普通的猪。

 

我们从生下来就被社会规训:读书,考个好学校,找个稳定的工作,成立家庭,养育子女……一旦我们稍稍有些出格,就会被各种人教育。

 

比如,女人年纪大了没结婚,就算她事业再出色,学历再高,过得再好,在许多人眼里也是“失败者”;

 

再比如,有个朋友结婚后不想要孩子,家里人得知后如遭晴天霹雳,对他各种劝说,仿佛不要孩子,人生便毫无意义。

 

细想下来,劝说他们的人,不见得自己过得就有多好、多成功、多快乐。他们只是“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并且还忍不住“想要设置别人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也都是不同的个体。王小波借由怀念一只猪,实则在控诉社会问题。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看来还是值得继续怀念下去。

 


06


有钱就可以买到自由。


——《黑铁时代》,1998



这是王小波在《黑铁时代》里的一句话,如今读来仍分外扎心。

 

很多年前就有人说过,有钱的最大好处,不是享受多么奢侈的生活,而是可以只跟自己喜欢的人接触,远离那些讨厌的人。

 

说白了,钱确实可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自由。

 

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攒钱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是为了养老,而是想着有朝一日可以不用上班。

 

王小波写作的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钱”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重心。王小波肯定不算有钱人,他自己也说“过够了苦日子”。

 

尤其是他与李银河在美国读书时,生活更是捉襟见肘,只得去餐馆刷盘子,“累得屁滚尿流”。王小波当时可能也会想,如果自己有钱就好了,就可以享受异国情趣,而不必在异国受气。

 

王小波一生也没有用钱买到过自由,他的自由体现在心灵层面。

 

虽说钱是好东西,但如果有个魔鬼出现在王小波面前,要他用心灵自由换取金钱。我想,他一定也是不会答应的。

 


07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万寿寺》,1997



在小说《万寿寺》里,王小波描写了两个穿插进行的故事。

 

晚唐时代,生活在长安城里的薛嵩,行走世间,快意恩仇;而在现代的北京,失去记忆的王二,凭一张没有名字的工作证,在万寿寺的一个部门里,当一名小职员。

 

理想中诗意的长安城,与现代社会嘈杂、功利的北京城穿插出现,对比出巨大的反差与失落感。

 

他在结尾写道: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我想,这也是王小波留给时代最后的咏叹调。

 

20世纪末,人人都在憧憬崭新的21世纪,人人都觉得未来充满希望,一切都是新的。

 

只有“预言家”王小波,仿佛一边叹气一边说,一切都将走向庸俗。

 

20年过去,庸俗的确渐渐到来。少有人再去憧憬诗意的长安城,更多人憧憬的,是能在繁华热闹的北京城里买一套房,挣更多的钱。

 

所谓庸俗,就是我们既不认为未来是有希望的,也不去回顾诗意的过去。

 

我们的确在滑向庸俗,但王小波在生活中并不是个悲观绝望之人。他无疑热爱生活,一生保持诗意。

 

所以,在王小波笔下庸俗的谷底,必然不是全无出路的。

 

那么出路是什么呢?王小波还没来得及预言,就驾鹤西去了。

 

我想,他大概是把那预言的权利留给了我们,等我们自己,去寻找那条走出庸俗的出路。





“新经典”最新版王小波全集

李银河独家授权并亲自校勘全稿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