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谋定而后动:人大法理第一的进阶之路

青法平台 青法在线 2023-09-28

原创文章,已得到独家授权,转载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进行接洽,取得许可后方可转载。对未经许可转载导致的侵权,本编辑部保留追究的权利。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戏逐步落下帷幕,我们由衷地为进入自己梦想中的高校继续深造的朋友们感到高兴。这其中的每一分收获,每一份喜悦,都是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们非常期待您向我们赐稿考研经验,为迷茫中的学子涤荡阻碍,传授心得。来稿请投邮箱qmfmbjb@163.com,更有丰厚稿酬等着你!


作者简介:Katherina,折戟保研后一战双考通关,形势所迫的做题家。初试排名第二,复试排名第一。初试成绩:政治82,英语86,理论法学101,应用法学115(应用法学三门的选择为民、刑、诉讼)。政治突击型提高选手,英语冲击90分大关未果。初试策略偏差导致理论法学成绩惨淡,只有借复试为自己挽尊。


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备考之初,不妨在客观审视自己水平的基础上对自己“高目标、严要求”。所以,无论考试时间安排如何,我都会建议诸位同时准备法考和考研,最大程度地合并复习科目中的同类项。

但是,这并不是要求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到完美。考研只是分数的游戏,不必追求在其中展现出自己的学术潜能或知识积累,只需做到将该拿的基础分稳稳地握在手中即可。备考的最大敌人是心敌——不是所有分数都要拿到的。为此,需要做的事情有:评估当前水平、了解考试方式并制定计划。而一份经验贴所能提供的,大概也只是指出一些常见的认知误区、解释备考各阶段的任务或目标并说明在准备各科考试时需要注意的科目特点而已。至于时间规划应当如何安排,复习计划应当如何设置,资料和记忆方法如何选择,乃至于备考过程中的精力管理、心态调节、压力纾解,都是读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的事。

让我们先从几个常见的疑惑开始。虽然道理浅显,但当局者迷,所以尚有解释的必要。

 

Q1: 为什么会建议同时准备法考和考研?


大多数人会为两场考试间紧凑的时间安排而纠结,例如,虽然正常情况下的时间安排是客观题9月份、主观题10月份,但去年的客观题考试却延期到10月(主观题则是12月)。

但是,法考只是通过性考试,通关的分数要求并没有考生想象的高。同时,客观题的分数可以保留一年,考生至少可以先通过客观题的考试,为将来的研究生生涯减负。如果主观题考试时间安排如常,或心态比较稳定,不妨也拿出试试看的态度参加考试。且不说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多体验几次正式考试的感觉也有助于缓解初试当天的紧张。

部分同学则可能担心复习时间分配的问题。但实际上,大部分考生会在应用法学部分选择民法、刑法、诉讼法三门,而这三科在法考科目中的分数占比又是最高的。只要解决了这一部分,其他部分完全可以通过学科素养(或蒙混过关)拿到及格分数。同时,考生又可以借法考讲义、讲课视频和法考题目复习自己的考研科目,巩固基础、加深理解。

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两场考试的取向不同而担心。但我想说,考研题目和法考题目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至少在应用法学的几门科目上),尤其是近几年的法考题目愈来愈重视考察考生对理论争议的把握。而不论如何,理论争议都最终会落实为具体的案例处理方案。同时,立法或修法的重点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试,而这种影响将首先反映在法考的题目之中,或许在考生预测考研题目时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这两场考试的复习是彼此促进的。

 

Q2:我前三年的专业课学得不太好/都忘了,对考研影响大吗?


不大。在专业课及政治的复习上,大多数人的起跑线都是齐平的。如前所述,在过去三年间没有学好的基础知识,或者是已经遗忘的知识,都可以借法考的视频来复习。由于法考的目标受众并不仅仅是本专业学生,所以法考机构会在为客观题考试所提供的复习课程中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讲解,最适合第一轮复习时使用(建议用两倍速听)。

唯一一个可能会受过去影响的科目是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其他语言考试)的成绩基本可以代表一定时期内的英语水平,如果自己在这方面的分数欠佳,那么应该尽早准备复习(以背单词和做题为主),不要心怀侥幸(方法见后)。

 

Q3:我需要另外买(法考科目外的)视频课吗?


见仁见智,但我不认为这是效率最优的做法。首先,视频比阅读的效率低,考生可以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却不能控制讲课老师的语速。其次,买视频课的心理安慰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对于公共课来说,考生无非是想要学一点做题技巧,但课程只能提供普泛的讲解,无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不如自己动手写题。而对于专业课来讲,应用法学的科目可以参考法考视频,理论法学的三科则只需要多阅读几遍课本。如果真的有需要解答的困惑,那么一对一的询问会比听课更高效。

 

一、时间规划及资料选择


在复习阶段上,可以分为第一轮复习(6~8月)、第二轮复习(9~10月)和第三轮复习(11~12月)三段。大多数考生迷茫的地方在于,每个阶段结束时,自己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所以,我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各阶段的目标,各位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具体的安排。


(一)各阶段任务安排


6~8月是复习的预热期。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进入复习状态,初步搭建知识体系,求广而不求细。在了解知识点间的关联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补充背景知识。不必追求复习速度,但至少应该读完一遍专业课的课本(并做简要的思维导图)。不过,我只读了理论法学三科的课本,部门法的复习则以法考视频、配套讲义和法考机构整理的历年真题(附解析的版本)为复习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思维导图对我而言只起整理思绪的作用,基本上用完即弃,并非必需。部门法的法考真题集可以多做几遍,亦可以参考各机构的模拟题以了解今年可能的考察重点/热点。

9~10月是初步开始背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还较为充裕,并且需要应对客观题考试,所以应当把大多数时间分配给专业课。在这一阶段,专业课需要格外注意理论法的进度(部门法的复习情况会练习法考题目中反映出来);而如果在前一阶段已经看完政治的讲义,那么这一阶段通过做题查漏补缺即可。

此时,背诵的效果(*指能够迅速地反映出某个名词的意思,或某个法条/制度的内容)可能暂时还不会展现出来,但这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如果担心自己的复习进度,可以制定周目标和月目标,并采用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如默写)检验成果。

11月时,可以开始模拟演练,建议每周抽出一天来进行模拟考试。但不必严格按照考试科目的安排顺序来做题,任何一个状态合适的时候都可以。在模拟演练时,部门法以做法考的主观题为主,可以参照考研的历年真题;而理论法则应以历年真题为主。政治可以在保持一定客观题做题量的前提下开始复习主观题、跟带背,使自己慢慢进入可以输出的状态。

此时理想的背诵效果应该是:在面对材料时已经能够产生联想,能够初步认出材料中想要考察的知识点。单靠回忆唤起的知识点可能不多,但在应对题目的过程中会慢慢回忆起有联系的知识点。

12月是第三轮复习中的冲刺阶段。安排基本跟11月的差不多,但主要是按照自己的弱项调整时间的分配。此时的考生既有可能已经成竹在胸,也有可能因为太过紧张在回忆时脑袋一片空白,这两种表现都非常正常,只要坚持演练就好。

在此阶段,背诵和做题不应有任何一天的松懈,但如果实在需要一两天的休息,也不会影响最终的效果。最后几天的安排以考生最舒服的状态为唯一标准。

 

(二)复习时间的规划


1.工作时间


在6~10月份不必强求,每天保持9~10个小时即可;11~12月最好每天保持11~12个小时的工作时长。由于我不会给自己设置休息日,所以设置了休息日的同学的工作时长可能需要更高一些。另外,还需了解自己专心学习的单位时长,建议以2h~3h为复习一科的时间。

无论如何安排,唯一的要求是最好地利用自己效率最高的时间。至于怎样安排作息,怎样设置复习时长以及复习间的休息,都应该服务于这个目的。

此处附上我在备考的最后阶段的时间安排供诸位读者参考:



2.复习安排


初期最好是理论法一门搭配应用法三门,到了后期(对理论法较为熟悉的时候),可以改为理论法两科搭配部门法两科。我个人的习惯是民法配刑诉,或刑法配民诉,这样可以在复习的时候回忆起前一天看过的内容。无论如何安排,最重要的是在每次都留出回看的时间。遗忘是正常的,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不断重复。

零碎的时间(譬如,吃饭,去自习室的路上)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刷刷政治的选择题,比起阅读材料或背诵知识点,这个比较容易投入。英语题的材料太长,虽说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来做,但错误率可能会有所提高,影响复习的心情。在后期,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听法考课、政治带背,等等。

 

(三)专业课复习资料选择


我用来复习应用法学的材料主要是法考讲义和购买的背诵讲义,没有参考课本,因此不作建议。在理论法学三门的复习上,我选择的教材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法制史(第六版)》和《法理学(第五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法理学》以及法律出版社的《中国宪法(第四版)》。

就我看来,考生在第一轮复习时读的是哪一本(或哪一版)教材其实对分数的影响不大。知识(或者,信息)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对于基本概念而言,最多是表述上的差异。而至于那些有争议的话题,一本称职的课本,无论它采取何种观点,都必定会介绍它的理论对手。也就是说,选择不同的课本并不会带来知识缺口。

教科书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统稿者的思路和学术偏好导致的、在内容安排上的多寡而已。如有时间阅读课本,当然是上上之选,因为既成的线索和框架可以帮助考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此时,选择阐述思路与自己最为契合的课本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若不读,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人是有理性的,体系化是知识积累到一定量后的水到渠成。

而且,大多数考生都会在二轮复习阶段选择使用机构/学长学姐做的背诵讲义。在第一轮要求读课本只是为了增进理解(并减轻背诵时的痛苦)。

 

二、课程特点分析

(一)专业课科目


1.常见误区


(1)准备初试时,没有阅读原典或二手文献的必要。初试的考察内容大多是基础知识点,而尽管阅读“专著”可能会对理解部分知识点有所助益,但并不一定会体现在卷面上。对于这场分数游戏而言,这并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2)没有必要深究每个理论争议点,或者说,没有必要记住所有的观点。答题区域和小题分都是有限的,正如你的记忆容量。

(3)学界热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质上是赌博。与其关注老师们发的论文、猜测出题方向,不如多背书。

(4)不必被(机构/师兄师姐们提供的)参考答案的内容或长度吓倒。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能够在答出基本概念的前提下自圆其说,而非写出多少(可能不相关的)知识点。

2.应用法学


应用法学部分并非我的专长,但还是在初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主要的参考材料是法考讲义和机构的背诵笔记,并没有读课本。所以,对于在过去三年中打下比较稳固基础的同学而言,我认为没有重读课本的必要。并非所有理论争议点或概念的介绍都会直接成为考点,它们更多的是作为考生理解案例材料的背景出现的。而近几年的考察愈发重视分析和处理案例的能力,恰与法考的特点重合。在这个意义上,法考讲义能够覆盖所学的知识点,对理论争议热点和案例分析方式的讲解也更为清晰,相当于借法考机构之手帮自己划重点。

此外,如果说还有补充学习的必要,那么考生可以简单了解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平时做题时也可以试着依鉴定式案例分析法的思路审视材料。鉴定式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扫清思考的盲区,但考试时间有限,不必非按照此种格式答题。

推荐阅读:《我国<民法典>十大类请求权基础》以及《燕大法学教室》历期所刊的案例分析(可以在“燕大元照法学教室”这个公众号里找到)。这些内容在一些法考讲义内也有涉及,但也许并不系统。

3.理论法学


如果说应用法学可以取巧,借大量的案例训练来掌握知识点,那么理论法学就是在强迫考生正心诚意,读书到纸。就算凭借强大的背功和“引以为傲的意志力”,如果不找到阿里阿德涅的金线,恐怕也会被如山似海的众多知识点压垮。

所以,在复习理论法学时,最好能通读课本两到三遍(第一遍需细致,第二、三遍则可以简单翻阅)。作如此建议,是因为理论法三门的解题要求考生在识别出考点的基础上快速反应出某个制度、学说或观点的提出背景,所欲解决或反对的事,以及发展历史等知识点联系。同时,这种思路很难在没有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案例分析加以训练。课本恰好提供了一整套可以直接取用的现成思路。

同时,也没有必要去关注学界的讨论热点。初试的内容比较基础,课本中的内容已经足以应付,无需另外花时间去阅读论文。此外,论文中的讨论展开往往非常细致,反映到答案中可能只是某个“小点”,得不偿失(浏览摘要倒是可以)。

先从最棘手的宪法学开始说起。虽然宪法学中各知识模块的划分是较为清楚的,但应当重点把握的知识点是什么却不是很容易找到。所以,有些考生会在焦虑的驱使下做出自己事后看来也认为很不理智的行为。例如,可能是因为宪法条文不算太多,所以一部分考生大概会认为,把宪法法条全部背下来大概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特别是国家机构部分的问题)。这么做最多是以背诵的痛苦来证明自己拥有傲人的记忆力,但对考试本身没有很大帮助。或者,出于焦虑和担心,阅读大量与基本权利相关的论文,最后发现根本没有考到。

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快速浏览过课本的基础上,参照法条,掌握各部分的思路。大部分考生可能会觉得基本权利最有意思,学起来也得心应手,而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则比较乏味。好在这两个部分重复的表述极多,自己梳理出框架、划分出格式化的模块后,背起来便会轻松不少。

在复习时,我列了一个用来记忆的模版。虽然写得很笨拙,但或许能对诸位有一点参考价值:



我的复习顺序如下:总论(基础好的可以跳过)-基本权利-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另外,如果真的特别喜欢背法条的话,还是就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那一章就好了。


在梳理框架/划分模块时,有可以直接参照的思路能省下很多功夫。所以,虽然不推荐在初试阶段读论文,但我仍然会推荐诸位阅读张翔《基本权利的体系思维》的第四节,《我国国家权力配置原则的功能主义解释》的第四、第五节。此外,也可以参考“法学学术前沿”公众号推送的、2020-2021学年的法大宪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其次是法理学。我对法理学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这一科上花的时间也最多,但整场考试下来的感受是:如果只是为了通过初试,完全没有必要探索课本外的知识。有部分同学可能会认为,如果要通过考试,必须了解一点与法哲学或法社会学相关的内容。这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对于提高分数没有直接的助益,尽管这些知识本身很有趣。

如果选择人大版的法理学教材作为复习材料,那么理解和背诵大概不难,因为教材的思路和表达和诸位在马原课上学到的内容是相似的(特别是“法的形成”“法的本质”,以及通常被某些复习讲义归为“法社会学”一类的“法与经济”“法与政治”等内容)。在复习过程中,我会选择把它放到最后,或者只是草草掠过。同时,我会建议从法本体论-法运行论-法治理论-其他内容的顺序阅读课本,将不同模块间能够对应起来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当然,无论怎样编排自己复习和背诵的次序,最重要的仍然是形成自己的理解方式。不妨在阅读真题时多问问自己,如何阐述、如何将不同的知识点链接起来,材料是否有其它的解释可能。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准备法学理论方向的复试时,可能需要一些补充阅读材料。经验帖中比较常见的推荐是人大出版社的《西方法律思想史》,或者是雷蒙德·瓦克斯的《读懂法理学》。就我看来,第一本最好还是要读,至于后者,我会用《法律的界限:实证主义命题群之展开》(如果时间不宽裕,可以直接读导论和第五章)与《法律社会学导论》(浏览即可,时间有限的考生可以选择多阅读几遍《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对社会法学派的介绍)来代替。读完这两本书(或者至少是推荐的章节),大概可以对各流派的核心观点有比较踏实的把握。

*《读懂法理学》虽然提供了比较广泛的介绍,但是在某些地方的表达却令人很困惑,所以并不是备考的上上之选。在令人困惑的程度上,雷蒙德·瓦克斯写的牛津简明读本和这本书也相差无几,所以不必用他的牛津简明读本来代替这本书。

法制史也是考生的痛点之一。好在这一科的重点比较稳定,是否理解知识点,以及对背景知识的把握并不会在考试得分上造成很大差异。这一科的复习宗旨,一言以蔽之——背到就是赚到,并没有可以取巧的余地。

我想,大部分人的主要苦恼还是东西太多、时间不够、压力太大,索性不想开始。但是,各朝代的制度都不是全新的,更多的是“修补”和“摆正”,所以背诵任务可能没有各位考生想象中的那么大。在复习背诵时,我非常叛逆(?)地选择从清代(最终形态)不断向前回溯,这样一来,背诵的压力会随着进度的推进断崖式下跌,或许也能带来某种类似追踪溯源的乐趣。考生们可以采取一种让自己感兴趣的背诵安排,譬如追踪一个特定制度的演变,或者跟随某个特定的趋势(如所谓“法律儒家化”)来背诵。


(二)公共课科目


政治是性价比最高的科目。在11月之前,几乎可以不必担忧主观题的复习;但是,如果想要在客观题上拿到满分,最好还是在7月或8月开始翻看知识点。拉长战线能缓解后期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在前期的复习中起到专业课复习间休息的作用。

从客观题说起。复习方法无非两种,一是读、背参考书,二是以练代背。在马原、毛概、史纲和思政四门中,最需要认真投入精力的是马原。毛概和史纲因为内容相通而稍微省力,可以简单浏览后依靠大量做题巩固知识。思政则是最不需要花力气的一门,完全可以以练代背。

在复习之初,考生可能会遇到两个情况,一是纠缠于马原的零碎知识点,二是因为毛概和史纲的错题过多而沮丧。但在最初的复习中,应该给马原足够多的精力,不妨多读几遍加深理解。而毛概和史纲的主要失分点在错杂的时间和容易混淆的概念,这一点在大量做题中即可解决。

我不推荐在思政上耗费太多精力,原因在于:(1)在思想道德部分,大部分是依靠常识可以推断出答案的内容;(2)在法治部分,有与习近平法治理论共通的部分,而不论是法考抑或专业课的复习中,你所复习的知识都比这更深,完全没有必要在政治复习中耽搁太多的时间;(3)这一部分的客观题多做几次、多错几次自然就会写对了。

占据分值一半的主观题令人望之生畏,但此时最好的应对策略是分而治之。政治的四门分支加上时政,每一部分都平均有10分的分值,而每一大题下又有两道小题。这样算来,只要每一道题都能做到“大概会写”,大概就能碰到2-3分。而在这五部分中,马原的10分是绝对可以提前保证拿到的(只要努力),因为哲学的原理只是细微而并非不可穷尽。因此,哲学部分的原理必须每一个都背下来,其他部分则可以放心地依赖名师的模拟题。

背诵材料:肖秀荣的两套模拟题和陆寓丰的主观题背诵手册上,我选择后者;选择的理由是有语音代背,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和考前时间紧急重温。

在刷题这件事上,只需要考虑客观题。一是因为每年的主观题都会随热点而变,参考价值不大;二是因为主观题的准备大多是靠背现成答案,自己整理虽然可以熟悉答题思路,但性价比不是很高。而客观题其实不必求多,一是因为出题的思路是类似的,做多了会厌倦;二是因为模拟题的出题风格不贴近考试真题便没有参考价值、某些老师的出题风格求难求偏反而会打击热情。所以,无论是初期还是冲刺阶段,在肖秀荣、陆寓丰和徐涛这御三家内任选一家即可。

就我自己的体感来说,肖秀荣推出产品的节奏把控得非常好,初期(7-10月)使用精讲精练和1000题即可,如果做得比较快可以多做几次,但2-3遍封顶。初期不妨多做一些题,但是也只需要在真题和御三家内考虑;如果做完了可以重复做。其他老师的题目可以考虑,但性价比仍然不如前者高,如果御三家的基础题和模拟题都做了两遍,可以写点新鲜题目。后期刷题的目的不在求量,而是在于保持手感。

英语的学习则没有捷径,唯有背单词和多做题两条道路。词汇量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关键,所以,背单词要一直坚持到初试结束。如果不冲击90分大关,只需要反复背考纲单词和做题时遇到的生词即可。另外,不需要刻意去背词组和生僻词,因为把每个单词的常见意思弄清楚后自然可以解决词组的问题,而生僻词本身的错误率就极高。同时,生僻词它的意思是可以通过词根、词缀或同位词来猜测的。

选择英语题目的思路与选择政治题目的思路不同,不必过多考虑与真题的贴近程度,而是只要有可以阅读的文本就可以。可以首先做张剑的真题(近二十年),再集中攻下作文和翻译,最终对自己的弱势题型逐个突破。

在英语复习中,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1)放弃完形填空。本质上,完形和阅读都是阅读一篇较长的材料,在读懂后做选择。两者是可以通过进行大量阅读同时提高的。

(2)过度担心翻译题。翻译的满分只有5分,练习太多得不偿失。而且,就历年概率来看,每个人大概都至少能拿到2~3分。

(3)作文模版的准备和选择。不建议参考考研博主的模版,事实证明,博主们提供的模版里错误很多,而且在运用时会显得生硬。最好是自己根据近十年真题来总结题型和对应的答案格式,并不断在做题的过程中调整格式句的安排、积累不同的表达。这样既可以减轻背诵的负担,也能降低自己面对陌生题目时的紧张程度。


三、结语


如果经验帖只是对个人经验的简单复述,那么它至多是写作者的自恋和炫耀而不足以称为方法的分享。然而,写作者本身的经历与视角又的确会影响经验的可参考性。为此,这篇文章并没有有很多关于生活安排的描述和具体方法的指引,而是以解释“应当如何计划”为主,试着最大化本文的参考价值。

其次,必须说明的是:无论是考研或法考,都无非是分数的游戏。这既意味着不必对其附加太多情感价值,也意味着不必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忧心“未来的学术发展”这些事。考试不是全部的生活,应对考试的方法绝非严肃的治学之道。但对这场考试来说,“背就完事儿了”。

最后,这篇短文的目的是给出建议,并无说教之意,但还是难免会受写作者的偏见所影响。如有难以达成共识之处,实属正常。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青法在线微信公众号秉承“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理念。从专业学习、考试升学经验,到比赛训练、项目申报,再到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全方位带动青年学人发挥“传帮带”作用。诚请大家惠赐优稿!


长期征稿:


1.青法在线主要推送以法科学子校园、职场成长为中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 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现在更加欢迎大家就保研和考研复试经验进行分享。


2.以来稿质量为采用之标准,欢迎篇幅适中、论证详实、充满干货、时效性足的稿件。来稿字数原则上不少于3000字。不对作者身份做要求。


3.为规范用稿,提高编辑质量和效率,来稿请以Word文档通过附件发至投稿邮箱:qmfmbjb@163.com,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投稿青法在线”,邮件正文中附上150字内的作者简介(内容不限,需包含作者姓名等基本信息,亦可附上照片)。对于所收稿件,我们会尽快安排评审,并在3天内回复审稿结果。


建议选题如下:


1.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2.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3.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4.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5.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6.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7.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

8.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

9.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

10.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

11.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

12.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


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稿酬有多好?够买一箱钟薛高!


本文责编 ✎ 稻壳豚

本期编辑 ✎ 清欢



推荐阅读


各大高校民间版招生宣传语录

法学生期末背诵技巧:思维导图也可以变成记忆面包

追风赶月莫停留:一战北京大学法硕(法学)法考双考高分上岸初试经验贴

期末考&考研,主观题怎么答才高分?

超全!2022年53所院校法学硕士考研招录情况分析

红圈所实习保姆级指南

公考行政执法岗上岸攻略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