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讲坛第二十七期精彩回顾:音乐家都是些什么奇葩?

欧薇 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 2023-03-30

      10月24日,由通识教育部和尚进书院联合举办的第27期“通识讲坛”活动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来自星海音乐学院的王沥沥副教授。王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给顺德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音乐家都是些什么奇葩——伟大音乐家的精神人格与作品》的生动讲座。独特的视角、犀利的点评、干货满满的史料图片及音乐作品欣赏,带着大家走近中外古典音乐史上的“伟人”,走进一个有趣又真实的音乐家人格世界,解密伟大作品背后的故事。

      王老师将音乐史上许多伟大的音乐家称为“奇葩”,是希望我们把艺术家首先当作一个人来观照,看到作品背后真实的人。艺术求“真”,艺术作品正是艺术家真实的、独特的个性的表达。只有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才能领悟音乐家们伟大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内核。

      王老师将中外音乐史上的音乐家按“奇葩”类型分成4类进行讲述:

超级自恋型


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帅气而又颇具钢琴演奏天赋的音乐家李斯特,最早是以技艺超凡的钢琴演奏家的身份闻名遐迩。他帅且自知其帅,特别爱照镜子,并观察发现自己的右脸比左脸更帅一些。所以在钢琴演奏时一改当时背对观众进行弹奏的表演传统,将钢琴侧放,以便右脸朝向观众。在能查到的史料图片中,李斯特几乎都是微侧右脸来供画师画像。对自己的形象管理如此极致的李斯特,堪称是自恋者之最。

女粉丝们纷纷将戒指、手帕抛向演奏中的李斯特


聪明的李斯特在他的时代就深谙市场运作之道,主动营造“炸裂”的现场效果。他会安排水军扮演音乐会超级发烧友带动气氛,还善于取巧,通过改编一些当时的流行金曲,用最炫酷的钢琴技术进行展示,迅速赢得市场。讲到这里,王老师给大家播放了李斯特的钢琴曲《钟》,它改编自帕格尼尼小提琴曲,“快速变八度”及“极大音程跳动”等高难度技法、辉煌华丽的钢琴声响效果,让大家被李斯特改编和演奏技巧所折服。晚年的李斯特帅气不再,他充分发挥市场运作的才能,首创“钢琴大师班”来圈粉。如此自恋的李斯特在众多追捧他的女粉丝中有幸遇到了两段真爱。玛丽•达古和维特根斯坦公主这两位富有艺术气质和牺牲精神的女性不仅给予了李斯特刻骨铭心的爱恋,还激发了他的创作潜质——这两段真爱也促使他从一个只注重技术展示或改编他人作品的舞台明星,成长为一个有自己原创作品的伟大音乐家。

代表人物之二:

嵇康(224-263)

嵇康生活在魏晋这个“美男子时代”,这个时代有成为“美男子”代称的潘安、面如傅粉的何晏。有着“竹林七贤精神领袖”之称的嵇康未遑多让,有樵夫遇到他误以为遇到仙人,堪称美出天际。

嵇康(明万历刻本《列仙全传》插图)


嵇康的自恋之处表现在孤傲、不爱搭理人、因为他觉得,与其和俗人打交道,还不如独处,所以他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宅男。作为著名音乐家,他所作的曲,有《长清》《短清》《松入风》等,其中《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是隋炀帝取仕的必考科目。他演奏技巧也十分高妙,他最爱弹奏表现聂政刺韩王的《广陵散》,此曲高亢激昂,充满戈矛杀伐之气,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在他得罪司马朝廷被判死刑时,他索琴而弹,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所作的《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音乐美学论文。他认为,音乐本身并不包含“哀乐之情”,音乐之所以引起人或哀或乐的情感体验,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聚了或悲或欢的情感经验,一旦受到音乐的触动和感发,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或哀或乐的情感反应。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同一首音乐,有的人闻之而欢欣,有人闻之而泣下。“声无哀乐论”明确了音乐欣赏中的移情作用


任性boy型


代表人物之一:

俞伯牙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著有《水仙操》《高山》《流水》等古曲。自古曲高和寡,一日他在山中弹琴,遇见了虽身为樵夫但能领会其琴曲中“高山”“流水”意境的钟子期,遂视子期为知音。在得知钟子期病逝后,俞伯牙便摔琴谢知音,从此不再弹琴。


代表人物之二:

莫扎特(1756-1791)

音乐神童莫扎特3岁自己学会弹琴、4岁开始公开演奏、5岁作曲、6岁欧洲巡演、14岁被教皇授予勋章,妥妥的一枚“神童”。莫扎特殁年35岁,但其心理年龄一直在15至20岁之间,他的音乐总是洋溢着纯真的快乐。莫扎特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但在人生经营的方面却有“先爽再说”的任性:其一,在个人事业的发展上,还未找到下家,就砸了金饭碗——不听老爸劝阻,与萨尔茨堡大主教决裂,去维也纳做自由艺术家;其二,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上,日子过得一塌糊涂。虽然也曾日进斗金,但却是消费永远大于支出的“月光族”。由于拮据的经济状况,数次搬家,孩子夭折,最后死于肾衰竭。音乐是莫扎特的救赎。《g小调第40交响曲是莫扎特在他生命最后几年的人生困境中创作的。这首交响曲不同于他之前作品那样明媚的曲风,倒是透着几分悲伤。但这些悲伤却是那样的优雅节制,可谓“哀而不伤”。

人格分裂型

代表人物:

贝多芬(1770.12-1827.03)


王老师用”炼狱乐神“四个字概括贝多芬。缺爱的童年造成了贝多芬抑郁的性格。事业失意、酗酒家暴的父亲是贝多芬童年的阴影。母亲因婚姻不幸过早离世,家庭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年幼的贝多芬身上。贝多芬凭借着早期家庭的音乐熏陶和惊人的毅力,靠钢琴弹奏技艺和作曲的本领,在维也纳站稳脚跟,开始他的音乐职业生涯。贝多芬喜欢在音乐中获得内心的平衡,他的人格分裂反倒带来了音乐中的戏剧张力,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失聪之后,他利用内心听觉、想象力和强大的创造力战胜炼狱般的人生折磨,用灵魂写下《艾格蒙特》《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伟大作品。聆听贝多芬的作品撼动心灵,有一种精神的洗礼感。王老师给大家欣赏了贝多芬的《第九“欢乐颂”交响曲》片段,这是贝多芬为自己十分喜爱的席勒长诗《欢乐颂》所谱的曲子。这首交响曲在内容和形式上可谓“尽善尽美”,以气势磅礴、意境恢宏的乐曲表达出人类自由、平等、和平的普世价值。王老师以这首曲子为例,为大家厘清了艺术与娱乐的区别,即艺术能让人的心灵被升华,灵魂被涤荡,且一定是有回味的。没有人希望经历贝多芬一般的命运,但命运不由人选择,能战胜自我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当遇到困境时,如何调整方向、做好自己,是“贝大爷”给我们的启示。


敏感多病型


代表人物之一:

肖邦(1810——1849)


在讲到肖邦时,王老师类比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艺术气质的人物——林黛玉。有着“钢琴诗人”之美誉的肖邦和林黛玉一样:才华横溢、性格敏感、体弱多病(都是肺病),长期漂泊。这样的人生境遇造就了一个性格上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肖邦。幸运的是,肖邦遇到了他生命中的暖心女神——乔治•桑,一位法国著名的小说家。生命短暂的肖邦在与乔治·桑一起生活的十年,也是他人生的黄金创作期。接着,王老师给大家欣赏了肖邦所作、体现与乔治•桑共度幸福时光极具生活画面的《小狗圆舞曲》和体现在雨夜等待乔治•桑归来焦急不安心情的《雨滴前奏曲》。
最后,王老师总结道,故事或真或假,历史没有真相,但有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葩之处,只不过,音乐家会表现得更极致,因为他们天生更加敏感多情。艺术家奇葩的个性也是真性情的展现。艺术家大多性格天真、热诚和单纯,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动人的艺术作品,因为伟大的艺术皆是纯真、自由心灵的表达。因此,王老师也鼓励大家做自己,做一个“真人。这些音乐家都将音乐作为自我拯救的方式。老师鼓励同学们也找到自己的挚爱,因为我们最擅长、最热爱的东西,将成为人生中的精神岛屿,让我们顶天、立地。
整场讲座,王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讲座结束,同学们就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何欣赏音乐、以及对嵇康《声无哀乐论》中观点的理解等问题和王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识讲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