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宪法中的经济密码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2-09

作者简介●●


轼鞅,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



宪法中的经济密码

读查尔斯·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解释》


“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 establish justice, insure domestic tranquility, provide for the common defense, promote the general welfare, and secure the blessing of liberty to ourselves and our posterity, do ordain and establish this constitu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reamble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1787年美国宪法的序言至今被世界各地的自由主义者奉为经典,其所代表的宪法全文甚至被神化为仅次于圣经的法则,代表着一群“无私的精英”为拯救分裂的联邦进行的奉献,一个伟大国家在上帝应许下的成立,并随着美国的发展与扩张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教条化与象征化,被视为是意识形态输出的工具。


让我们审视这段序言,尤其是其中加粗的部分:国内贸易、共同防御、总体福利、我们自身和我们财产的自由——激动人心的言辞下,一种个人主义和现实的经济气息似乎也无比真实地扑面而来,不能不使人们对其动机产生怀疑。字里行间交错的,似乎不是圣贤的理想与浪漫,更类似于一种隐隐绰绰的经济密码,将人性的偶然与必然深埋其中,等待世人的解析。


谎言因为历史的需要而产生,也终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抛弃。在新冠疫情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美国国内的政治矛盾、种族矛盾不断激化,这样的美国会把世界的未来带向何处?若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们必须将视角转回过去,通过它的立国之法,来探寻这个国家形成的密码。


查尔斯·比尔德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和重要的宪法学家和历史学家,进步主义史学派代表,被誉为“20世纪复杂社会中松绑的伏尔泰”。他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农场主家庭,但对社会问题与改革一直抱有激情,接触过很多马克思的著作。比尔德对于马克思的接纳,主要体现在对唯物史观(而非经济决定论)的赞同及运用上,他发起了“新史学”运动,呼吁在历史教学中应考虑促进文明发展的所有因素,凡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伦理、宗教、文化乃至知识分子等等因素,都应该进入史学家的视野。


(Charles Austin Beard,1874—1948)


《美国宪法的经济解释》是查尔斯·比尔德“新史学”的代表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该书中,比尔德改变了以政治为中心的历史研究传统,把经济因素引入政治史研究中,认为社会的矛盾冲突特别是经济利益冲突是美国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力地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比尔德在该书中还运用了“集体传记”(collective biography)方式,引入了简单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于“新史学”的实证研究路径是颇好的示范。


《美国宪法的经济解释》书影


让我们以该书对宪法的两段(似有冲突的)定义作为我们解码的开端:


“美国宪法不是建立在干涉公平和个体基础上的,它对特权阶级的出身和观点、合法宗教或财产的政治权力一无所知。它让人人平等......正如雨滴组成了汪洋,美国社会是由独立并自由的不断运动的原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因此美国的体系和法律能聚集大量个体思维,就像海洋里的海水,永远在翻滚。”


“宪法是一种经济文献,它建立在基本的私人财产权优先于政府而存在并在道德上超出群众的能力范围的基础上的。每一次根本性的请求都是为了一些物质和实质上的利益。这个体系是由两大根本部分组成的:1.政府被授予一些积极的权力,但是如此构建是为了破坏多数原则的力量以及组织少数人的财产权的入侵。2.州议会的限制条件也积极地攻击资本收益。在一些情况下,政府运动是执政党的直接利益,这种权力的体系是必要的。”


“共同利益是被动利益,除非我们知道谁会从当中受益,否则就毫无意义。”这一深刻的论断无疑是对美国宪法序言中的“We the people”的灵魂质问——这些人究竟是谁?它们的共同利益是什么?它们又为何要推动宪法的建立?


既然涉及人的问题,那么事情就难免变得复杂,这个论断无关于意识形态,而是人的本性使然。那么经济又是什么呢?根据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定义: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分配。


由此推论,经济就是一个社会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商品,并将其在不同的人中间分配的包括购买、销售、讨价还价、投资、劝说等一系列活动的复杂过程。

当下美国两党为大选进行的斗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消解了国家利益的崇高性,并将其物化为讨价还价的商品。而这种价值取向,可能在美国成立之初就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在政治、历史、法律领域都有深刻研究的学者,比尔德的切入角度与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精神同样令人赞赏,堪称学科交叉的典范。在书中,他针对不同的人群的财产特点进行相应审查与细分,并结合获取相应资料的难度进行了审慎的表述,进而列出了整体的“审查清单”:


拥有选举权利的人:财富的地理分布(手边的钱、借出去的钱和在持有人名义下的钱)、公共证券的地理分布和所有权、小型抵押农场的地理分布、西部土地的产权人和操作者、制造公司的地理分布及其所有人和投资者的名字。


被剥夺选举权利的人:在1787美国社会结构调查中,我们遇到了四个群体:奴隶、契约仆人、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测试无权投票的人以及由于普通法歧视被剥夺选举权利的妇女。拥有投票和经济势力的群体被迫捍卫他们的权利不受这群人的侵犯。


不动产所有人群体:小农场主、庄园主与南方种植园主。


动产利益组成的集团:包括贷款、国家和大陆政权、货物、制造厂、士兵代币和运输。


尽管比尔德并不赞同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但他充分承认经济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在他看来,由经济既得与可能利益聚集起来的集团具有推动政治变革的原动力。在美国1783-1787年这一空间与时间限制下,情况显得更加特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尤其是英法的战争与荷兰的贸易)、州议会自治的传统、南方与北方的争执、宗教与阶级冲突交织着,一如当下错综复杂的局势。但最终为什么是隐藏的经济密码在其中凸显了出来,并且最奇怪的是这件事并不令人意外呢?


密码的解析需要问题的步步推进,本次解码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推动宪法制定运动的领导人是受到影响的利益代表人吗?在此问题的引导下,上述“清单”中的群体的身份与行为被进一步细化,按时间顺序与各个历史事件联系,体现个人与历史交织的独特视角:


对大革命中特别是在起草了邦联法的大陆会议中的经济势力的研究。


对当时的施行体制、地理分布和经济资源不满的最初迹象的调查。


邦联法下的国会对规范商业和建立旨在抵销债务的税收的一些尝试。


在这些尝试中最活跃的成员的经济利益描述。


热心保障邦联法修改的国会代表所在的社区经济势力描述。


1783-1787年一些对财产私人利益的立法攻击的本质和研究分布。


对修改邦联法运动参与人员和国会、州议会和立法会议厅外主导人员的经济利益的研究。


上述内容体现的就是该书的又一大特色——“集体传记”(collective biography),以宪法的酝酿与起草过程为主线,将历史洪流中的那一个个身影剥离出来,又交织进去,体现出一种多样与真实。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在历史中起到的作用的分析更加辩证,具有反思性与启迪意义,同时也对所谓的“建国神话”进行了一种科学精神贯穿下的无声解构。


例如,比尔德在书中指出:弗吉尼亚州的华盛顿可能是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他的财力比任何人更多,除去波托马克河的大房产外,他还拥有大量流动资金,明智投资西部土地,而随着稳定政府的建立以及开拓的推进期待大幅度增值。杰出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更像是一个说客,运用其组织才能协调当时所有的利害关系,敏锐地意识到可能支持新政府的社会团体,把它们的支持从各州中抽离出来,为联邦体系建立坚实基础,而其团结的对象则由债权人、金融家、银行家和放款人、希望实施保护性关税的商人和制造商、土地投机者和推销者组成,成千上万小农民、债务人和劳动技工的反对则被有意识地忽略与弱化了。


解码的另一条路径,在于参考相似或有联系的密码。书中对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的解读也与宪法的经济解释相印证,在比尔德看来,该篇文章是“美国宪法的根本政治经济学”——政府的第一目标是对人类多样性的保护,这也是财产权利的来源。必须让政府涉及的冲突的原因是什么?有时是想象出来的,无聊的区别,但最普遍与持续的派系源头是财产的不同、不平等的分配,把这些利益分隔成不同的阶级,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和观点。人们接纳的政府理论是对他们财产利益的情绪反应,派系的起因无法改变,我们清楚地知道无论是道德还是宗教动力都无法成为充分的控制力量。美国当下的局势也是如此,在经济资本掌控一切的思维定式下,无论是对全球化经济霸权的紧密控制,还是与国内贫富分化相互形成恶性循环的种族歧视,都使美国至今深陷“我们与他们”的两极思维无法自拔


通过上述原则,很多美国宪法中的经典架构,如三权分立和州议会的限制都得到了解释。书中对于国际政治的经济学解释,亦具有一定的博弈论色彩:


“尽管王子们的野心常常是国际冲突的源头,但现代战争主要来自于商业竞争,不同的商业关注点必定会制造出不同的利益,当然还有不同程度的政治依附和不同国家的关系。”


美国无论是前些年的“贸易战”还是现今赤裸裸的经济与技术封锁,大肆宣扬乃至如广告与传销的政治污蔑,都源于一种深入血脉的经济密码的驱动。


对宪法的普选和批准过程,比尔德也“颇有微词”:


“费城大会的工作是具有革命性质的,恺撒和拿破仑之前就进行过这样的行为,这几乎可以被宣告为‘政变’。”

“在所有的事件中,大众因财产资格和无知、冷漠而被剥夺选举权有助于动产持有人——利益代表们的胜利。他们在哪里都是警觉的,因为他们知道宪法的价值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实用的真金白银的价值,且消息灵通。”


在当下的美国,政治的选票与金钱的选票也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国内政治上,这种经济观念的体现在大笔的宣传投入与政治“造星”运动;在国际政治上,这种经济观念的体现在以自由为名的肆意“退群”与对国际法的蔑视或工具化应用。


在全书末尾,比尔德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其结论:


1.美国宪法运动主要源自并贯彻于四个动产利益集团(财富、公共证券、制造业和贸易运输),他们均受到了邦联法的不利影响。


2.宪法形成的第一个坚定举措是由一个规模小却活跃的集团采取的,他们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中的私人财产会立刻得到利益。


3.在召集立宪的联邦大会提议中,没有直接或间接采取普选,大量无财产的民众因为选举权资格一开始就被排除在了立宪工作外,其本身的漠不关心更使这一情况雪上加霜。


4.美国宪法本质是一部经济文献,它建立在基本的私人财产权先于政府而存在并在道德上超出群众的能力范围的观念基础上的。


5.在批准宪法大会上支持宪法的领导人与费城大会成员代表了同样的经济集团。


6.在宪法的批准中,显然支持和反对宪法的分界线在于大量的动产利益和小农、债务人利益是否得到承认。


显然,比尔德在书中采取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


“不是所有有势力的代表都是发言人或作家、哲学家,作为极度现实的人,他们关注明显的成效,而不是政治学者对他们采取的政治行动的评论。”


这种分析方法无疑对书中开头所言明的美国历史解释的传统学派进行了一场革命,也是比尔德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遗产,也是当今美国政治的深层文化逻辑,特朗普与蓬佩奥等似乎行为令人难以理解的政客不过是这种“极度现实主义”的突出代表罢了。


带着这种思考,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历史,更可以对当下信息洪流中的各色宣传保持一种警惕,对新的学说保持开放,对历史与现实事件中的经济密码保持一种勉励的探索态度,法律领域也绝非例外:


“法律不是抽象事物,不是一张打印页,一卷法令章程或法官的一段陈述。只要它使目击证人遭受任何后果,它就必须采取现实形式;必须控制行为;必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积极的关系,规定程序和并置。”


中国当下无疑正处于崛起之中,但二者在立国之法中的性格密码是完全不同的。我想,在当下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下,如何去理解美国的行为,如何进行公共决策,该书开头的提醒是十分振聋发聩的。谨以此作为这篇读书感悟的结尾:


“在历史或公众问题的讨论中不考虑经济压力的人,需要承担把现实用神话代替、在事件中迷失而非理清原因的危险。我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它们背后代表着谁的利益?制度的改变或修改会增加谁的优势?不这样做,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受害者——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推荐阅读

刑法中紧急权体系之重构

功能主义比较法学的发展和反思

开除“强奸犯”的学籍,合法吗?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 企鹅帝

本期编辑 ✎ Be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