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猴痘病例数增多!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猴痘

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猴痘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目前猴痘疫情已在75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出的最高级别警报,也意味着目前新冠疫情和猴痘疫情同时处于这一警报级别。


那么我国目前有猴痘输入病例吗?我们该如何应对?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猴痘!


01

什么是猴痘?



图 猴痘病毒


猴痘是一种早已存在的疾病,为人畜共患病。与新冠肺炎不同,猴痘并不是新发传染病。比起新冠,猴痘对实现传播的条件要求更高,因此效率也更低。


它的病原体为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于正痘病毒属。自1980年世界上消灭天花以后,猴痘在非洲部分地区散发被认为是人类面对的最主要的正痘病毒。


与新冠病毒等容易发生变异的RNA病毒不同,猴痘是包膜双链DNA病毒,基因组较稳定,变异速度慢。它分为中非(刚果盆地)分支和西非分支,其中非(刚果盆地)分支在非洲导致多达10%的感染者死亡,并且被认为更容易传播。此次欧洲范围内的猴痘疫情,初步分析是西非毒株,过去的暴发疫情中病死率约为1%


02

猴痘的传染源是什么?它是如何传播的?




猴痘病人、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是猴痘的主要传染源。目前认为猴并不是猴痘病毒的储存宿主,非洲的啮齿类动物可能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可以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包括土拨鼠、冈比亚硕鼠、树松鼠、条纹松鼠、条纹老鼠、兔、睡鼠和扫尾豪猪等。


猴痘可以发生人传人,但效率较低。通常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病灶或接触过病灶部位的衣服、床单等造成传播。也可能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但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条件下才容易发生。


03

猴痘有什么症状?



图 来自WHO官网


猴痘的潜伏期通常是6-13天,也可能为5-21天。


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和淋巴结肿大症状,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发生在身体两侧或一侧的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随后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皮疹从斑疹、丘疹、水疱疹逐渐发展为脓疱,并持续一周左右时间,之后结痂,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多数感染者会在2-4周内痊愈,无需特殊治疗。


04

猴痘该怎样预防?



确诊患者需要接受隔离以免传染他人。

 普通人群不接触可能患有猴痘患者的皮肤及体液,不接触患者污染的衣物、毛巾及床上用品均是预防被患者感染的有效措施。

 在人员密集场所保持距离、戴口罩和勤洗手,避免与野生动物,特别是患病或死亡的动物接触,不食用未熟透的肉制品等也会降低被感染风险。


05

猴痘有疫苗吗?



根据WHO公布的信息显示,接种天花疫苗预防猴痘的有效性约为85%。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感染猴痘后症状通常较轻。2019年,一种基于改良的痘苗减毒病毒(安卡拉毒株)的较新的疫苗被批准用于预防猴痘。但目前大多数国家已停止了天花疫苗的生产和储备,新研发的猴痘疫苗也尚未大规模使用。


1980年之前出生的人,绝大多数都接种过天花疫苗,但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天花疫苗有效期一般为5年,在10年内可有部分保护力。因此1980年之前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是否还对猴痘具有保护力尚待进一步研究。


06

猴痘有治疗的药物吗?



猴痘通常为自限性,无需特殊治疗。目前用于治疗严重猴痘病例的药物其中之一是特考韦瑞(tecovirimat),它是一种被用于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根据动物和人类研究的数据,于2022年获得了欧洲医学协会(EMA)用于猴痘的许可,但目前还没有被广泛使用。


07

猴痘和水痘一样吗?



图 带状疱疹


水痘是与猴痘完全不同的疾病。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人是这种病毒唯一的宿主。另外,水痘可以通过接种水痘疫苗来预防。


08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都是正痘

病毒属,那猴痘和天花一样吗?



图 天花病毒


猴痘的临床表现与天花相似,但天花的致死率高达30%,且病势发展很迅猛。与天花相比,猴痘要温和得多,它的病死率较低,虽然皮疹看起来比较可怕,可对大多数人来说,猴痘有自限性,但儿童、孕妇或免疫抑制人群可能病情严重,仍需密切关注。


09

目前我国有猴痘输入病例吗?



截至2022年7月23日,中国大陆尚没有确诊病例报告(我国台湾地区于6月24日和7月10日各报道了1例猴痘输入病例)。


针对猴痘疫情,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做好猴痘病例监测工作的通知》,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版)》,国家卫健委也同步印发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既往从未有人猴痘病例出现,而此次多国暴发的猴痘病例又与既往在非洲流行地区的病例有所不同。因此,目前的指南都是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参照国内外资料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临时指南,随着对该病的深入认识,相应的指南也会进行细化和调整。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时报


拖拖拖?“拖”出来的可是肺癌!


养成好习惯,预防肺结核!这么好用的方法,你照做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