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扬州 | 儿时的味道

2018-01-04 孙文阳 华润五丰


人到四十,久居城市,颇觉心烦,时有倦意,便开始怀旧。而且与日俱增,势不可当。时光匆匆,多少亲历亲为的往事都已化作一缕云烟,随风而逝,了无痕迹,唯有儿时的味道令我魂牵梦萦,挥之不去,历久弥新,恍如昨日。

儿时的味道是葵花籽的香脆。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都会种植向日葵,为了过年的时候或者家里来了贵客才拿出来炒着吃。

阵阵春风,场场春雨,催着向日葵快速的生长。夏天到时,她头顶上会隐隐约约地长出了一个花骨朵,―个小的绿色的花盘。它的花盘一天天长大,终于开出了轮子似的花朵。几十个黄色的花瓣围着花盘,花盘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一阵狂风,一场暴雨,向日葵在风雨中摇摆,而它的头却时时刻刻朝着太阳。待到秋时,花盘变成了葵花籽盘,饱满的葵花籽整齐的排列在一起。而此时每个小孩都很殷勤的帮助大人们收葵花籽。

我是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在家里理所当然的成了“惯宝宝”。所以每到收获的时候,奶奶都会“偷偷的”炒一点先给我尝鲜。小伙伴们这时候都会跟我好的不得了,我知道他们也想尝鲜。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口味的葵花籽,可我却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那个味道。


儿时的味道是大肉包的鲜软。初中的学校离家有七八里地远。每天早晨都要早起步行至学校,晚上放学再步行回家。那时我喜欢在农田的小道上走,因为安静,可以背单词和文言文。但每次过了第一道农田,走到大桥口的时候,我就被一缕香味勾的口水直流而至迈不开腿。这里开了全村唯一的包子铺。虽然店铺没有豪华的装修,只是两间小瓦房,但老板却用他的手艺征服了全村人的味蕾。馅心鲜嫩,温热松软,香味扑鼻。咬一口,滑嫩腴美,油润可口。这个味道伴随了我整个三年的初中。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早茶吃包子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在扬州最出名的富春包子享誉海内外,真的很好,但我还是会经常怀恋我儿时的味道。

儿时的味道是红烧肉的黏腻。父亲应该是村里在80年代最早外出务工的第一人。他在上海姑父的引荐下,吃苦耐劳,憨厚耿直的父亲做了一个普通的车间工人。从上海大都市他不但带回了好的生活习惯,还带回来一道菜。那就是浓油赤酱的上海招牌红烧肉。猪肉是农村自家养的大肥猪,用3-5层的五花肉,焯水,切大方块;锅里加菜籽油,加冰糖,炒出糖色,肉入锅上糖色,加葱姜和大量的黄酒,少许的水,一点点扬州虾子酱油,大火煮开,中小火慢炖至收汤。色泽金黄,肥而不腻,口感微甜,入口酥软即化。这个味道让我一生难以忘记。吃多了,我也便会做了。现在家里来客了,都会点这个招牌菜,我不忍拂其意,每次都如大家所愿。在扬州要说烧肉,估计也就富春的传统名菜---元宝肉值得推荐。我也吃过很多次。但于儿时的那个味道,我更喜欢那时候的浓油赤酱。


儿时的味道有其复杂的情感因素和深刻的生活内涵。

儿时的记忆弥足珍贵。

儿时的味道回味悠长、永世难忘。


文字 | 孙文阳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小悠

投稿  | 2390882323@qq.com

文章一经采用当酬送润笔之资





往期精选


好吃的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