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宽 | 写在中元节

孙宽 宽余时光 2020-02-08

亲爱的读者朋友,秋日好!感谢您温柔地陪伴和等待。宽余时光里,一切如此恬淡美好,因为有您的祝福!

                       ——孙宽

为防止失联,请您识别二维码

关注宽余时光






中元节的早上,我和朋友又聊起生死观。我说我发现,在国外许多宗教仪式对待生死,都同样以喜庆的形式来庆祝和纪念生命,我也逐渐接受了“死是生命的一部分”的观念。可能死也不是死,是另一种生?


她说人如果都这样看待生死,得减少多少痛苦啊!


我说生命短暂,我们要有寻找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命和此刻。我一直深信,有缘分的人有一天还会再见!


于是,我写下了这篇小文,部分科普内容来自图书和网络资源,特别献给今天以各种形式纪念已故亲人的朋友,爱和思念永远都在,祝愿一切安好。


——孙宽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以不同形式在过中元节。我在国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了24年,综合的文化熏陶和影响,使我对各种不同宗教信仰、宗教的仪式或宗教仪式所代表的文化,都持严肃的尊重和完全接纳包容一切的态度。



我是一个兼容主义者。具体来说就是,我敬畏所有的神灵,敬畏一切生命,并相信万物有灵。尊重每个人的信仰及其宗教仪式活动,但我个人不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宗教仪式中,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形式上,我都百无禁忌。



我参加过各种宗教仪式的庆典或祭祀活动,从未排斥任何宗教仪式活动,对各种风俗的节日庆典都感兴趣。基本上,新加坡本地各种族的节日我们都过。



中元节这一天虽然不是本地公共假期,但仍是个盛大的节日,我先来科普一下。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东亚文化上在七月十五的传统节日,本来中元节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后来道教视中元节为地官赦罪日,佛教传入后又以此日为盂兰盆节,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不少地区在同一日都有各式活动。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中元节最早出现于汉代,最初是农民在夏末秋初祭祀田神、感谢大地的节日,《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记载,当时农家以猪蹄、酒来祭田神,祈求五谷丰收,后来祭品不限于猪蹄与酒,祭祀场地也不限于农田之内。而后慢慢演变为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一些地区也在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佛教徒在佛欢喜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后来这天就有了盂兰盆节的名称。道教出现后,加入了道教相关内容,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宝诞,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习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个人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



道教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与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脱的仪式目的相似,且同样符合东亚传统的孝道,于是佛、道的习俗结合起来。



由于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又被演变为施饿鬼仪式,后来民间就相传这一天地府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被释放出来,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



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奉;无主孤魂就四处徘徊找食物。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民间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同时结合佛教、道教思想和仪式,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中元法会、中元建醮等。






现在民间的庆典除了原来的普渡意义外,还增添了娱乐成份,变成庙会形式,有歌舞、戏剧等娱乐活动。例如华人的盂兰盆会常有神功戏演出,也有当代流行表演的“歌台”、电子花车。日本、琉球则有盆踊,朝鲜半岛有农乐、假面舞等。除了祭祀、娱乐外,盂兰盆会还有团结地区、族群的社会功能。



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称为迎祖灵。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称为送祖灵,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中国湘、赣的一些地区和日本本土,盂兰盆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一部份人常把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视为阴森恐怖的鬼节,有不少禁忌,例如不要贴墙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结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其实传统上地官诞不少祭祀和庆祝活动都在晚上进行,与传统习俗有矛盾。多数农村地区仍保留较多祭祀土地神或田神、祈求丰收的习俗。



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习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称“好兄弟”)。



香港人通常称这节日为盂兰节,人们会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并且会烧街衣。各区于七月皆有举办盂兰胜会或中元建醮,离岛坪洲便是其中一个地方举办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一连四日,最热闹的一天为七月十五日,当日的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王。

 


在台湾,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无论政府机关、公司行号、社区住宅、神坛庙宇,都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好兄弟(台湾闽南人对游荡鬼魂的尊称),并祈求全年的平安顺利。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的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限于特定的一天。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



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前几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以前的‍住家旁边有一片绿地,每逢七月的歌台都很热闹,母亲就常去看本地的戏曲和歌舞。每天都有转台,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多彩。我年轻时,觉得天天唱,唱一个月未免太过聒噪了,而今却开始倍加珍惜一年一度的大型戏曲荟萃。






其实,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文化,对此都有极其类似的祭奠活动。



比如万圣节(又称诸圣节),它与圣诞节一样,都是来自于基督教对其它文化的节日的吸收和重新诠释。万圣夜(Halloween,又称“万鬼节”)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可能为夏末节),在每年10月的最后一天,这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标志,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称为“死人之日”,或者“鬼节”。



这一天各种恶鬼出没,死去人们的灵魂也会在世间游走,当然晚上也就格外危险。为了吓走邪恶的鬼魂,凯尔特人会戴上面具。这是基督徒扫墓的日子,万鬼节(Halloween)也是欢庆死亡、荣耀亡灵的日子。十一月二日一般称为是万灵节(All Souls Day),天主教会称之为追思已亡日,以弥撒圣祭及各种祈祷,来帮助尚未到达天堂的祖先、亲友的日子。



我第一次参加万圣节的庆典活动,是1996年在美国的好莱坞。当时,看到万圣节的游行除了新鲜有趣,也觉得阴森恐怖。



另一个是亡灵节,它类似万圣节,家人和朋友团聚在一起,为亡者祈福。传统的纪念方式为搭建私人祭坛,摆放有糖骷髅、万寿菊和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并携带这些物品前往墓地祭奠逝者。



在墨西哥,亡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几乎与清明节相当。庆祝活动时间为11月1日和2日,与天主教假期万圣节(11月1日)和万灵节(11月2日)相同。在巴西,亡灵节是公众假期,很多巴西人拜访墓地和教堂来庆祝这个节日。在西班牙,举行节日和游行,并在一天结束时,人们聚集在公墓为他们死去的亲人祈祷。






还有,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又称作肉孜节,与圣纪节、宰牲节共称为伊斯兰三大圣节。开斋节前斋戒封斋一个月期间,一般家庭在夜间都会留一盏灯,以示亡灵探家之路和家道兴旺。



我母亲至今保持这样的习惯,而且现‍在她天天都要留一盏灯,她相信亡灵随时来看望她,她要走的时候也好看得见。



开斋节到来之际,穆斯林们穿上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庄严肃穆的“会礼”和庆祝活动,恭贺“斋功”胜利完成,互道节日快乐,并馈赠礼品。礼拜仪式规模和气氛均盛于“聚礼”,阿訇应讲经布道。“会礼”后,人们游祖坟,诵念经文,追悼亡灵。



总之,在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文化中亦有类似主题的庆祝活动。这些不同形式的祭奠和庆祝活动各不相同,但有几个相似点:



一、死亡是生命的另一个形式,人们都相信在肉体消亡后,灵魂仍在特定的时期或日子回来探望家人。



二、没有家人的孤魂野鬼可能各处游荡,有些甚至捣蛋,因此要学习布施和周济孤寡无依的穷人,并善待这样的亡灵。



三、家人朋友因此聚会在一起,以扫墓祈祷或欢庆等形式祭奠亡灵,以喜乐的心欢迎它们探家。



我和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大都经历过亲朋生离死别的灰暗时期。这些人力不可抗拒的痛苦时刻,每个人都尝试用各种方式抚慰伤痛。






我来自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对待死亡的态度,与大多数汉族人略有些不同,比如对“死亡”的诠释是“无常”。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词的时候大约8岁,我父亲无常了。这是我最初对死亡的认识。



生命是无常的。死亡是无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没有死亡,生命是不完整的。



如果说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我们赋予了生命意义。若没有死亡这个生命的特殊形式,生命会更没有意义,甚至连寻找生命意义的必要也会丧失。



我接受了死亡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同时,我还接受了死亡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因此,各个宗教都以不同方式或仪式,在庆祝生命的这个形式——死亡。



比如追思会,一些宗教载歌载舞地庆祝这个亡人的灿烂一生,人们的悼念活动充满了敬意,在哀伤中有喜乐,那是对生命的热爱和颂扬,在对生命的赞美和敬拜中产生的喜乐。



生命中一些亲密的人已经离开了我,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亲密关系的衰亡,比死亡带来的伤痛更难以抚慰,生命中无可奈何的孤独感从未离我而去,世事难料的伤痛没有人能真正能抚慰,那种绞碎了心而无处可诉的痛苦,也只有自己能够触摸得到。



我在这些最灰暗的日子,学会了与一切伤痛沟通。也许只有自己才能和它对话,也只有这样的对话是真实的。



有时,我让它吞噬我;有时,我允许自己在它之中徜徉着、沉浸着;有时,我让它蔓延着、持续着;有时,我也无视它、忽略它、封锁它、回避它......



然而,无论我怎样做,它都是存在着的,所以最终我选择了面对它,就好像我最终选择面对自己,并和自己对话一样。



我以对话的方式,对待分裂状态下不同的自己。我也以对话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伤痛、困境,甚至那些曾经和自己亲密的亡灵。我学会了温和地与生命的各种状态沟通,并时刻庆祝庆典生命的各种存在形式,包括死亡,包括一切情感的陨落……



也许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我们抚慰伤痛的方式,就是我们庆典生命的全部,而这种态度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选择的。 

 


 






请珍惜原创,尊重作者的劳动,

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

法律顾问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唐新波律师


.........................................................


宽余时光阅读推荐

其他文章请添加关注继续浏览

(ID: kuanyushiguang-sky)


马克 | 生如夏花

孙宽 | 谈论死亡,我们谈什么?

孙宽 | 聚散两依依,谁的人生不是缠绵的聚散?

享受生命,与之共舞

孙宽 | 生命力到底有多强大?我们能否让它发挥最大潜能?

孙宽 | 七个房间 (节选)

孙宽 | 一张小确幸清单



孙宽:原名孙宽余,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做过播音主持,经商从教;曾在香港、新西兰、美国、新加坡等地工作和学习;现旅行和自由写作,定居新加坡。2016新年前创办微信公号《宽余时光》,目前已发文300余篇,部分作品曾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国内报刊杂志。


孙宽的私人微信号:

kuanyushiguang


宽余时光公号ID:

kuanyushiguang-sky


识别二维码在此赞赏孙宽

叩谢!

敬请留下您尊贵的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