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字如面》这封临终信看哭2亿人:愿你明白生命的意义,百岁无恙

点击蓝字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2019-03-29

来源:有书

作者:星言




我们每个人,都要为整个家庭,和自己的生命负责。


不要在忙碌的奔波中忽略了健康,不要在焦虑与拼命中透支了身体,更别在失去之后追悔莫及。




我很喜欢《见字如面》,除了期待节目里每一期的信件,艺术家演绎的精彩,也让人动容不已。


黄志忠读了29岁癌症男孩写给妈妈的信,这不只是一封简单的告母书,更是一个故事的续集。



这封信件的作者叫李真,一名来自湖南农村的小伙子。作为家里的小儿子,全家的希望,他考上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


然而,在拿到录取通知的第三天,他被检查出急性髓系白血病。


突然降临的噩运,吞噬了整个家庭的希望。


“对不起妈妈,我生病了,还是白血病。”    



李真在信里写道:


“都说越努力越幸福,我也以为考了大学上了研究生,就能让您离幸福更近些,可事实证明,我的努力给这个家带来的只有磨难和绝望。


生病之初,大哥说一定要救我,义无反顾地拿出所有的积蓄,为我背负一身债。


供骨髓做移植,甚至怕嫂子反对而提出了离婚。


二嫂曾一度心疼得不敢听见我的声音。七岁的侄女哭着说自己再也不吃零食了,把钱留给叔叔治病。


我这一病,不仅让一家人掏空所有,家徒四壁,负债累累。


我们的精神也不断游走在绝望与崩溃的边缘,身心俱疲。”



然而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自己承受病痛的折磨。


而是看着爱自己的人心痛,却无力安慰;看着自己爱的人痛苦,却无能为力。


那一期《见字如面》里,黄志忠一边朗读,一边掉眼泪。李真的信,写得太让人心酸了,他说:


“我可以坦然地接受病魔带来的一切苦痛,甚至死亡,却真的不敢看你和姐姐抱头痛哭后,那无助又无神的眼眸。


生病的这三年,您把我照顾的一丝不苟。


每一次您看到我骨瘦如柴的身体,总会突然红了双眼,一边忍着泪,一边像清洗艺术品般小心翼翼。


我知道,您已穷尽了毕生力气,却始终换不回我一世安康。您努力了半生,却换来一波又一波的绝望。”



从念信的第一个音节开始,李真母亲的眼泪就已决堤,信读了多久,她的泪水就流了多久。


那不是简单的文字,所有细节里,都写满了他们一路走来的艰难。


变卖老家所有家产,却还是支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借遍了亲朋好友的钱,只为换儿子多活几天。


儿子一次次痛苦的煎熬,医生一次次沉重的回答,一次次手术、抢救、骨穿。种种回忆,痛彻心扉。



 “您身材瘦小,力量柔弱,却扛起了重如泰山的生活。您温柔善良,被生活蹂躏,却从不抱怨和失掉希望。


这样的你,让我无从放弃自己。


无母不成家,为了这个家,您得保重好自己。


关于我,咱们努力就好,我不会遗憾和抱怨,您也不必自责。


若有一天,真的事不可为,希望您能理解,那也只是一种自然法则而已,愿您能收住泪水,笑看过往。


因为我只是换个方式,守在您身旁。”



像李真一家一样,拼命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掏空。


击败我们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病之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漫长又折磨的求生之路。


一封信,一期《见字如面》,诉说至此,在场听者早已泪流满面,我亦如此。




第二季《见字如面》播出时,李真的故事感动了全国无数人,全网点击量超过了2.4亿人次。


第三季开播,节目虽然把选信范围拓展至全球,但人性是相通的,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是相通的。


而这一次,李真留下的是一封“生死信”


“妈,我又要跟您说声对不起了。家里所有人的生活,都围着我的病情转。很多次,我是真的想放弃了。


可是您不这么想,您说活着就是希望。


每次看到您饱含期望的眼神,我又会忍不住地退缩,不舍得轻易放弃自己。”



“我知道,我吃的东西,只要我想,再贵再麻烦,再耗费精神,您都会端过来。


而您的碗里,不是我吃剩的荤菜,就是青菜萝卜,和家乡带来的腌菜。


我知道,北方的大冬天里,每天晚上您几乎十点走路回到出租房,早上五点甚至更早就要起床。又开始给我准备早餐。


每次到医院,您只要一坐下,立马就能睡着。


可偏偏却又不敢睡着。”


黄志忠读到这里,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泪流满面不能自己,因为那个画面,实在太真实了。


什么是母亲?


是平日里的弱女子,也是孩子面前的无敌战士。


是只要还有一线希望,都会拼死去试一试;是无论生活多难,都不会屈服。


是明知意义不大,还是会拼命坚持;是病在你身,痛在我心。


而这些,孩子亦都懂。


李真,在最绝望的时候,用自己最后一丝气力,去宽慰他的母亲,和这个世界告别。


见字如面,见字如面!


 “生病挣扎这几年,我最难受的,并不是病魔带给身体上的疼痛,和濒临死亡的体验。


而是它带给您、哥哥和姐姐的精神折磨。是让你们明知不可为,却始终坚持,不舍放弃的两难抉择。


若是终究人力斗不过天,请您一定要坚强地笑着,继续生活。”



2018年7月7日,李真走了,他终于不痛了。


他留下微信头像,是一张写着“帅着活下去”的图片。那个他,一如从前,永远的快乐、积极、阳光。


看到这里,震撼又心痛。


这一期《见字如面》的主题,叫“不舍”,实在很戳心。


那种不舍,是哪怕生命已到尽头,为了你的期望我仍不会放弃的坚持。


那种不舍,是面对骨肉分离,无论如何我都要拉着你的坚定。


就像《见字如面》里,李真对母亲说的,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


深以为然。


《见字如面》的一封封信,岂止单单讲述了李真的生死,更是给每一个普通人敲响警钟:


  • 每个人对家庭和自己的生命都应该负责,不该在疲于奔命的日常当中忽视了健康的重要。


不要在忙碌的奔波中忽略了健康,不要在焦虑与拼命中透支了身体,更别在失去之后追悔莫及!




《见字如面》中李真的信在感动之余,激起我们对家人的牵挂,对自己生命的珍视,和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


我想起了那年陪老公在北京化疗的日子。


因为老公患病,我辞掉工作,父母提前退休,全家来到北京成为肿瘤医院的“北漂”。


做完手术等待大病理,在紧闭的医生办公室前,每次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想问又不敢问。


化疗开始,生活的无底洞便被打开,每一次缴费都像一次逼债,无力喘息却又必须抗住压力。


每一天,叫醒家属的不是阳光梦想,而是病房的呻吟,和护士的催款单。


为了交齐医药费,隔壁房60多岁的老父亲,白天在病房陪着女儿,晚上在医院门口做兼职保安。


从未离开过县城的老母亲,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来北京照顾儿子,在出租房和医院之间往返无数次。


《我不是药神》里,吕受益做清创。病房内是撕心裂肺的叫喊,病房外是妻子的一脸麻木与绝望。


这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患病的家庭每一天都在经历。


《找到你》里,马伊琍饰演的母亲,为了救自己身患绝症的小女儿,在热水间里,偷偷把别人吃剩的饭混在一起。


这些场景,在医院司空见惯。


重症面前,病人需忍受身心折磨,亲人抛家舍业东奔西走,变卖一切,只为换一个生的希望。


一场大病,就像一颗炸弹,让一个平凡的家庭,瞬间粉身碎骨。


对父母来说最难过的,是看着自己的骨肉一点点被疾病吞噬,却无能为力。


对于子女来说最心酸的,是父母养我半生,奉献一世,我却没有机会报恩,甚至还要拖累他们。


《见字如面》里的那一封封信,都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啊!




因为被李真的那封信打动,我开始关注《见字如面》这档节目。


这档节目情感太细腻了,它没有太多花哨的噱头,只是邀请演艺家,安安静静的给你读上一封封信,却能让你每看必泪流满面,内心一片柔软。


那些入选的信件,有一些是古代的、外国的,但其实都是身边的,每个人都绕不开、躲不掉的。


节目组有一段话,我很认同:


人类精神生活的主流,从来都是为了获得内容价值。而内容价值的核心,是“多元”而不是单一,是“激活”而不是教导;


获得个体生命成长的滋养,是任何时期人类进行精神生活、文化消费的最基本利益需求。


我们平凡的生活里总会有各式各样的精神需求,可能是刺激,可能是愉悦,甚至是某种满足的精神状态。


但归根结底,所有的精神需求,都由外界提供的内容来满足。


这些内容可能是让人铭记的历史记忆,可能是令人潸然泪下的陈年往事,甚至是一个陌生人的人生喜悲......


就是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激活”着我们对生活的认知。


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学会用多元的思维去看待生活,怀着一颗从容不迫的心,发现生命的本真,发现生活里的真善美。


《见字如面》里的这些信件,正是我们所需的内容价值,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因为它的每一封信,不仅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与生命,还隐藏着我们最真实的人生。


人生很短,世事无常,愿你明白生命的意义,百岁无恙。



作者:星言,有书原创作者。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关注公众号:有书。本文原创首发于有书,转载请联系有书君微信号:youshu925。


【往期文章】

 组织部笔杆子首次分享24年公文写作心得

 如何愉快地和一个公务员交朋友?

 招专人整材料留痕,村干部忙接待像演戏

 揭秘莫言、汪曾祺等大作家当年如何写稿

 人该如何度过一生?杜甫做了最好的示范

 “北漂”青年毛泽东的励志故事|关山远

 这个国宝被借到日本为何引发巨大争议?

 山是如何改变江西的?

 跟着苏轼游杭州 | 什么是浙江

  什么是贡嘎? | 什么是广州?

 土豆中国历险记 | 南极从哪里来?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