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图讲坛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国图公开课

阅美 金陵图书馆 2023-03-27



金图

讲坛


《伤寒论》的历史贡献和时代意义

—— 刘力红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专题讲座第三期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由中宣部等部门支持和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编写,遴选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经典,力邀相关领域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以当代眼光审视并萃取精华、赋予新意,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该系列讲座由我馆联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共同主办,邀请百部经典的解读者、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广大读者解读经典。本次讲座特邀刘力红先生以线上录播的方式为广大读者解读中医经典《伤寒论》。


播出时间:2023年3月8日起

地点:金陵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01




嘉宾简介






刘力红,男,1958年生。现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副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董事。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高度评价刘力红博士对中医的贡献,赞曰:“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





02




作品

简介






非常荣幸到金陵图书馆做一个分享,来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的《伤寒论》。这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是中宣部主导的一个重大的文化项目,选取了先秦以来到近代的约100部经典,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次高度概括和总结。这次百部经典里,医家类里选了三部,《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有《本草纲目》。我解读的《伤寒论》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但是我只取了《伤寒论》。


首先,作为一个重大的文化项目的实施,解读人必须按照国家图书馆的具体要求来解读。我们要了解《伤寒论》的意义,要对原文进行词解、点评等解读,比如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你怎么去解释这个“脉浮”?除了对原文的解读之外,每位解读者还要有一个导读,导读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者、版本以及这部经典的流布情况,另外一部分就是这部经典的时代意义。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包括两部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后世被称为医圣,这跟他的历史贡献和时代意义有关系。张仲景作为医圣,在正史里面没有记载,最早记载张仲景的是西晋皇甫谧先生的《针灸甲乙经》的序里面的一段话。《伤寒杂病论》的传承脉络,从学问传承、法脉传承的角度,出自于伊尹的《汤液经》。而《汤液经》的所依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传承、论广了《汤液经》,并做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发挥,使《伤寒杂病论》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但可惜《汤液经》失传了。


《汉书·艺文志》将医学分为4大类,一类是医经,一类是经方,一类是房中,一类是神仙。医经很有代表的是《黄帝内经》。经方很有代表的是《汤液经》,那个时候还没有《伤寒论》。医经医学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经方医学以《汤液经》为代表。作为经方医学,没有一部文献流传下来。但是《黄帝内经》一直传承不断,汉朝的时候就有对内经的注解了,隋朝有杨上善,而唐代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素问》,其影响是巨大的,《汤液经》从文献学的角度是失传的。


03






历史

贡献





张仲景在传承《汤液经》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这门学问传承下来,所以皇甫谧用了论广这个词,在《汤液经》的基础上,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把汤液经论广了。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经方医学已经很式微了,那么为什么经方医学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脱离了中医的根本。通过医经医学,透过《素问》《灵枢》或者《难经》,我们知道中医的根本是阴阳。如果我们这门学问立在了根本上,那根深就必然叶茂。如果没有立到根上面,那么这门学问的传承,源不远的话,它就流不长,就会遇到困难甚至会消亡。


张仲景在当时可能经过认真考量,是什么原因致使经方医学在那个时候出现问题?是因为经方医学架构立在脏腑的层面,相对于阴阳而言,它已经是有形的东西了,气聚而有形,它不是根上的东西,没有立在根的上面,所以传承传导就会出现问题,大家只顾着去用了,而忽视了根本。所以张仲景在传承经方医学的时候就做了这样一个嫁接或者融合,把经方医学跟医经医学合二为一,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融合,也是他论广的重要贡献,以医经医学的阴阳为骨架为基本,把经方医学的内容填充进去,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讲到经方医学,还要提到《辅行诀》,这据说是当年陶弘景在茅山的时候,择取了《汤液经》的一些常用的经方撰写而成。《辅行诀》的很多方药,基本上是在脏腑,在五行里面,如果说它确实是《汤液经》的一个缩小版,可以看到《汤液经》的一个范式,是在脏腑上面,在五行的层面。如果《辅行诀》是真的,那么我们的推断是站得住的,但如果它是个伪书,那就另当别论。


《伤寒论》是以阴阳为基本的构架,把经方填充进去。在用上面,虽然医经提的五术有砭、针、灸、药、导引,但是从整个医经医学的基本篇幅来看,针刺是占主导的,《灵枢》又叫做《针经》。所以在用上它是以针为主导的,经方是以药为主导的。这么划时代的融合,使得中医在流布的时候变得更厚实了。经过宋代乃至以后的注释,它的影响越来越广阔。


另外我们讲中医的两大特征,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辨证施治,那么整体观和辨证施治都很完美地体现在《伤寒论》里面。比如“三阴三阳”,就是一个整体,是对天地人的一个囊括和概括,充分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我把它称为是仲景的十二字心传,这也是辨证施治的最原始的表达。正因为辨证施治和整体观都在《伤寒论》里面获得了完美的体现,所以一千多年来,它成为中医界里面影响最大的经典。它确实能够很好地指导临床,能够解决问题。


随着《伤寒论》的影响日益升华,唐代太医院的考试就有两条是伤寒论的题目了,到了宋代更不用说,校正医书局成立之后,《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被校正的对象,这样一来它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到了金代成无己给《伤寒论》第一个作注,他花了近40年的时间作了《注解伤寒论》,注风一开就一发不可收拾。



04






时代

意义






我通过解读《伤寒论》,强烈地意识到医圣的初心是合二为一,使它源远流长,而不是为了要重药轻针。针道的传承,也就是医经的主打针刺,反而随着《伤寒论》的流布越来越式微了,到了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有一本《医学源流论》,上面就专门有一篇“针道失传论”。在体上合一了,在用上也要合一。所以要重视针。


确实如徐大椿先生所言,针道失传了,但这些年有变化了,是一个倒逼机制,海外重视针,国外很多国家,像美国很多州是针立法,药没有立法,随着我们的认识提高,现在每个中医药大学都有针推学院,在形式上回归了医经和经方的合一。在2015年之前我只会开药,用经方或者跟随师傅用钦安卢氏,直到我2015年拜了杨真海师父学针刺,这个时候我才用针。


《伤寒论》的架构实际上更方便于针道的运用。我们认识六经辨证,认识《伤寒论》讲六经的体系,从针刺这个角度去切入更方便理解,因为针刺立竿见影。当时我们到武汉抗疫也是这样,针进去了之后,病人立马就给你竖大拇指,因为之前短气、呼吸困难,一针下去之后,他就觉得胸打开了,呼吸顺畅了。我们麻黄汤也好,小青龙也好,开出去之后还要去熬,还要去找药,但是针很方便。所以我就说一定要重拾仲景的初心,针药并用。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记载,“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所以《伤寒论》无疑是对那时的疫情的解决方案,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然后作出这部著作。这个历史贡献,到了今天,我们看2020年的疫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6版到7版,最后到8版,有一个清肺排毒汤,是除了危重症以外,所有的新冠肺炎都适应,这方子就出自《伤寒论》,出自张仲景,至少它由4个方子和合而成,化裁而成,有麻黄汤,有五苓散,有小柴胡,有射干麻黄,都是经方,在1900年前能够抗疫,到了1900年之后还能抗疫,这就是中医,历久弥新。


这次疫情,使我突然间明白张仲景的伟大。在解读的过程中,我用了两个词,一个是常道,一个是非常道。所谓的常道是什么?就是我们日常的;所谓非常道是从疾病而言,比如疫情。张仲景那个时候家族死亡的人数那么多,为什么《伤寒论》没有叫《疫病论》,也没有叫《瘟疫论》呢?他实际上是实现了常道和非常道的合二为一。透过《伤寒论》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没有因为非常道而挤兑了常道甚至封闭或者影响了常道,也没有因为常道而忽略了非常道,而是把这两者合二为一了。我们讲麻黄汤是可以治疗普通感冒的,桂枝汤是可以治疗普通感冒,但同时又可以治疗非普通感冒,像新冠这个疫情,小柴胡汤等等,也就是《伤寒论》的整个112方,它不仅仅可以用在常规的病变,也可以用在非常规的病变上。


如果大家对我刚刚讲的张仲景的历史贡献认同,尤其对最后讲到的他将常道和非常道合为一,我们就能够切身地从今天的历史时代去感受他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伟大,希望大家可以读一读《伤寒论》,去感受医圣的不易,去感受医圣的伟大。感谢国图、金图,希望下次能够到金陵图书馆来学习,在现场跟大家分享,谢谢。











中的天地时节


诗经




《诗经》又名《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收录了大量诸候国的民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不同诸侯国的地理风貌和风俗习惯,可以说是当时生活的最真实写照。


主讲人简介



董梅,女。汉语言文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2005年在北京创办“斯塾”,坚持至今。



视频简介

在本期讲座中,董梅教授将带我们跨越千年的时间,从东方的海边走到西方的雪山,从极北的流沙之地走到南方的鱼米之乡,领略数千年之前华夏大地的大美自然。


内容分享


 vol1

《诗经》的空间概念,它的四至是东起大海,西到雪山,南及江汉,北接沙漠。从齐风到秦风,民歌风格的转变,不仅代表了当地的地域特色,更鲜明地刻画出了各国人民生活的现状,还使得我们在重读《诗经》的时候,可以把《诗经》具象到某一段时空,而不是仅仅看到空洞的描述。正因为对当时生活状态的鲜活描述,使得描写当时十五国风物的《风》,成了《诗经》的核心。

国风,带有非常浓郁的地域特色。因为地域跨度的广袤,造成了诸侯国之间的自然环境的差异非常巨大,这就导致了《诗经》中的诗常常具有地域特色。不同的国风,它的特点其实与地域性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从空间意义上,在将近2500年乃至3000年前,在周王朝实行统治的几乎整个王国的地域范畴内,这些诗被收集起来,进而集结为《诗经》。


vol.2

典籍的意义上,《诗经》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从典籍的意义上来理解《诗经》,在西汉,《诗经》既然冠之以“经”,必然有其一定的历史地位,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读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儒家的道德准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视角的不同,对《诗经》的解读,一直存在不同的流派。《诗经》成集后,一直以来都有“诗派”和“经派”的划分,但是不管在历史上有多少解读,《诗经》作为道德典范的作用却一直存在。


 vol.

既然《诗经》是我们现在所说汉语文学作品的第一个高峰,那我们就来从文学的意义上了解一下《诗经》。同时因为我们要通过《诗经》来看到先民与天地规律之间的关系,与四季流转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通过作品来看......情感是没有过时的,2000年到3000年前,先民所怀有的情感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所怀有的感情都可以经由他们3000年前留下的文字重新被唤醒。


 vol.4

祖先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值得我们去涵泳其间,去体会其中的绵绵情丝,就像《诗经》中那样,去听此消彼长起起伏伏的声音,去看远近高低层次错落的场景,透过平凡的文字,在脑海中来一次穿越之旅,思想到达几千年之前,看看古人的生活,感受古人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情,从而使自己平心静气,更好地对待现在的世间万物。


观看方式



观看方式






http://open.nlc.cn/onlineedu/course/detail/show/course.htm?courseid=3931






观看方式







拟稿丨朱晓雯 周思源

编辑丨朱晓雯 周思源

审核丨彭飞 周樱格

复核丨潘洁 杨峥



精彩回放

(点击链接进入)
2022年度图书借阅排行榜新鲜出炉~2022金陵图书馆=:?(  );!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金陵图书馆,读者这样说……【吉祥物表情包】《这就是江湖!》精彩上演!【速览】金图全景大片上线!【游览】金图全年活动掠影!【书服到家】收藏!南京最有营养的“外卖”全攻略2.0

表情包1.0版

一键下载 公益使用

带有书香味的表情包


表情包2.0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