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6-07


《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古时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扫墓节等,是一个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节日,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清明,放飞思念


四月的渝州,桃花朵朵,垂柳依依,细雨绵绵,丁酉的春天似乎来得有些晚。时令的寒暖无常,伴随着心中萦绕的思念,又到一年清明烟雨时。捧着嫩黄的雏菊,嗅着艾草的清香,那漫山遍野的怀念与追忆,缀满了婀娜的柳梢;萧瑟的春风,吹起缓缓飞舞的纸钱,渐渐摇动着记忆的忧伤;凉薄的雨滴,见证了尘世的万千别离,轻轻抚摸着心底沧桑的故事。



春天,是个容易让人怀旧的季节。清明雨上,折菊寄相思。那些早已远去的身影,熟悉的脸庞,明亮的眼眸,爽朗的笑声……在氤氲的雾气中渐渐鲜活,绵延不尽的追思在这春天里慢慢生根发芽。怀揣满腔赤诚,我们在故人长眠之处,顶礼膜拜。缅怀那曾经温暖而泛黄的过往,静静点燃一炷香,让冥纸烟火随风飞舞,慢慢斟满一杯酒,浅浅地敬上一碗茶,诉说着无法忘却的思念。轻轻扬一把黄土,洒下无尽的眷恋;缓缓种下株株新绿,植满深情厚谊。



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我们在岁月的尽头深情地回望……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20世纪,那一幕幕交织着中国人痛苦与欢乐的瞬间浮现在眼前,我们共同回到那个黎明前的漫漫长夜,找寻先辈的身影……


清明,缅怀先辈


周恩来(1898-1976)

1940年9月29日,周恩来应黄炎培先生邀请,在巴蜀学校大操场,站在一张饭桌上作了著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抗战》演讲,三千多名听众全部席地而坐。精彩激情的演讲激发了学校老师、学生以及无数社会志士的爱国情怀和抗战热情。



邓小平(1904-1997)

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接办巴蜀学校,对于接办后如何办好学校的问题,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政委邓小平指示:“一切不动,只许办好,不许办坏。”并明确指示巴蜀学校校名不变,为巴蜀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王缵绪(1885-1960)

20世纪30年代,巴国渝都,生灵涂炭,伤痕累累。当时重庆教育水平相当低下,百姓处于物质、精神双重匮乏的艰难时期。王缵绪将军认为唯有振兴教育,方能救民水火,开化万端。于是毅然做出了“投笔从戎,兴教救国”的决定,于1933年创办巴蜀学校。这一壮举为当时正值阴霾中的渝州大地投出了一丝光亮,从此开启了巴蜀学校星火燎原的漫漫征程。

卢作孚(1893-1952)

巴蜀学校创设后,卢作孚先生和康心如、杨芳玲、潘文华等知名人士,出任巴蜀小学董事会董事、巴蜀初级中学董事会董事,是巴蜀学校发展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为落后闭塞的重庆引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巴蜀学校的萌芽和成长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心血。

黄炎培(1878-1965)

1932年,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受王瓒绪、卢作孚委托,在江苏物色巴蜀学校校长,他邀请了教育界若干人士推荐合适人员,大家推荐了秉承教育革新理念的专家周勖成入川担任巴蜀学校校长。1938年,他创设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迁至巴蜀学校,多次邀请全国知名人士和爱国人士到巴蜀学校演讲,巴蜀校园成为抗日宣传活动的中心,形成广泛影响。

周勖成(1891-1968)

周勖成先生是巴蜀教育模式的缔造者和组织者,也是中国现代新教育理论在西南地区的成功实践者。他从1933年开始,担任巴蜀学校校长整整18年,创设了巴蜀学校早期教育模式并取得成功经验,定下了“公正诚朴”校训,坚持“儿童本位”教育原则、“手脑并用”教育目标、“教养兼施”教育模式,使巴蜀学校在当时就成为全川名校,为社会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材,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至今仍闪烁着灿烂光芒。

孙伯才(1901-1947)

孙伯才先生远离家乡江苏,从1932年至1945年,担任巴蜀学校首任教导主任、教务主任。他执笔起草了巴蜀学校建校纲领《巴蜀宣言》,为巴蜀学校的第一、二首校歌创作歌词,在战火硝烟中顽强地坚守着教学阵地。他终生未婚,把全部精力和智慧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为巴蜀学校的创设和发展殚精竭虑,终因积劳成疾,盛年早逝。

林森(1868-1943)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了解到巴蜀学校的办学成绩,亲自题写“成绩斐然”四个大字,代表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巴蜀学校办学成绩高度赞赏和大力鼓舞,为战火中的巴蜀学校增添了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叶圣陶(1894-1988)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于1938年2月受聘巴蜀学校教授国文,先后担任巴蜀学校初中两个年级的国文教师。为巴蜀学校撰写了第三首校歌,流传至今。他离开巴蜀学校后,一直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

老舍、茅盾、郭沫若、邹韬奋、田汉、夏衍、艾青等

抗战期间,马寅初、王正廷、老舍、郭沫若、邹韬奋、沈钧儒、宗白华、陈立夫、田汉、胡石青、邵子力等都曾到巴蜀校园举办演讲;1938年至1945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设在巴蜀校园内,茅盾、戈宝权、周而复、夏衍、何其芳、刘白羽、臧克家、艾青等多次到校参加会议、活动。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在巴蜀大地蔓延,为抗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刘西林(1911-2001)

刘西林于1951年至1956年任巴蜀学校校长。在建国初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以政治家的胆识和教育家的才能,坚决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身体力行、呕心沥血为巴蜀的建设何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十年风雨,八十年情!八十年厚重历史的积淀,不是轻描淡写的过眼云烟。这八十年的丰功伟绩需要凝结多少巴蜀人的智慧、汗水、辛劳甚至是血泪与生命!值得我们缅怀的为巴蜀学校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清明,不忘期许

在中华民族的众多传统节日里,唯有清明节如此与众不同:它既是上坟扫墓的节日,也是踏青春游的节日。扫墓时,我们满含深情、洒下热泪,对逝者寄托无限的哀思,让思念飘向遥远的天国;踏青时,我们领略着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春意——同样的一个日子,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一个缅怀亡灵,天人永隔;一个满眼鲜活靓丽,生机盎然。



峥嵘岁月,弹指一挥,白驹过隙。那些笼罩在渝州大地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早已完成,而一代代巴蜀人那执着进取、前仆后继的精神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辈的怀念与崇敬;看今朝,我们的大巴蜀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告慰逝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感恩,坚守信念,品味岁月的美好,且行且珍惜!不管曾历经多少坎坷与荆棘,不管曾铸就多少辉煌与成就,当清晨的朝霞洒满渝州大地,我们定会清晰地看到那坚挺着的“公正诚朴”的脊梁,正以历经风雨的从容来迎接崭新的朝阳!






重庆巴蜀中学

http://www.bash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