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专栏】全运报道(3)——手球的《冰与火之歌》

丁轶建 动商研究中心 2019-08-31

昨晚的全运会女子手球半决赛热热闹闹,激动人心,国际手球联合会主席穆斯塔法先生亲临现场观战,更让人喜上眉梢,说明国际手联对中国手球的高度重视。完赛后,走出场馆,天色已黑,看着人群渐渐散去,又让人愁上心头,有多少人会记住今晚手球的精彩?少有的热烈难以融化冰冷的大多数。


实在不愿意承认中国手球的冷门,因为在中国手球人的心理手球是热情澎湃的。现在总局推出的“跨界选材”,最火爆的项目可能要属手球了,棒垒球、水球、篮球、排球等很多项目都想来选手球运动员,别忘了,现在最著名的足球中锋莱万多夫斯基就是手球转练足球的。这样看来,手球看似集体球类之母啊!实际上作为“集体球类之母”的手球在中国受冷了,这是难以回避的客观事实。最近与一位令人尊敬的资深媒体人聊到手球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欧洲非常热门的手球,在中国为什么这么冷?”,这问题看似简单、但非常复杂,很少人深究。对于此专业问题,我也一时理不清头绪,正好在全运手球大聚会之际,将此抛给大家,让大家分享看法和智慧。怀着对中国手球的热爱,很多手球朋友敞开心扉,一吐为快,在此汇总归纳出以下十一章“冰乐谱”,向大家奏报一下。


作者在全运会调研期间留影


第一章,手球成绩不理想,没有轰动效应。手球总是不瘟不火,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取得瞩目的成绩,吸引不了多少各方注意。其实中国成绩不突出的运动项目,特别火的也不少,比如足篮网等等;成绩突出但不火的也有,比如跳水、举重、射击、女子曲棍球等。所以,中国手球不火,不能只怪成绩,还有别的原因。

    

第二章,中国手球缺底蕴和文化。手球是舶来品,缺乏扎根大众的手球文化和生活需要,大家普遍不关心。但有专家认为,手球底蕴和文化并不是一回事,中国手球发展年限短、底子薄,没多大影响力。北欧的丹麦和挪威,是当代男女手球顶尖水平的代表,是现代手球主要发源地,从小学就有手球比赛,中学、大学、业余、职业联赛手球贯穿一气,学校、社区、乡村、体育俱乐部手球场地遍布,电视、报纸、广播、新媒体手球消息无数,高水平的手球比赛举国关注、全家享受,他们的手球已经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花样特别多。说的冠冕堂皇一点儿,就是北欧的手球底蕴异常厚实和文化特别繁荣,能不热闹吗?能没成绩吗?



第三章,中国手球人口少,认识手球、了解手球的少,主动自我宣传手球的个体更少。在中国,保守估计,跟手球有关的人,大概就几万人,平均一万人中有一人与手球有关就不错,与国内的足篮排乒羽网等没法比,与欧洲相比更是少的可怜。比如说北京有2000万人口,北京做手球这一行的有2000人吗?而丹麦每15人中起码就有1人做手球这一行。


第四章,体制支撑不够。中国手球实行的是举国体制,但实际上就是举全国竞技体育系统内的手球之力在发展,学校手球对竞技手球的支持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从上到下各级竞技体育部门的各项目工作中,手球相对来说也不是支持力度很大的,全运会一旦打不好,很多队伍都面临缩编、撤并的危险,而且全运会手球项目的金牌也相对足篮排少的多。所以,培养周期长、投入大、风险大、产出低的手球体制现状让很多队伍望而却步。当前情况下,省专业队伍对地方手球的带动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第五章,与手球协会工作重心有关。各级手球协会之前主要工作在各项大赛的各种训练比赛的工作上,对手球宣传推广不够,特别是地方手球协会形同虚设,连组织机构不健全,更别说推广了。宣传推广虽然不能对竞技成绩起到立竿见影之功效,但对于手球长远的各方面发展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第六章,中国手球生态圈很小。中国竞技手球主要是在10多个省的竞技体育系统内运转,专业队伍少,虽然现在中小学手球增多、后备人才基地增多,但还未成体系,绝大多数学校手球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练了几年就坚持不下去。而且,不像足篮排,中国手球比赛只是赛会制,没有常年的联赛;比赛水平也不很高,缺乏大牌明星,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影响力不够。

    

第七章,电视传媒对手球的“冷眼旁观”。电视传媒在体育传播中作用巨大,但央视对体育运动转播主要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项目如足篮排乒羽网游、奥运夺金重点项目如举跳水射击击剑冰雪等,以及台球棋类电竞等智力体育运动,地方体育银屏更是缺乏多样,更局限。各级别各种各样的这些比赛已经充斥银屏,没有给手球留有多少转播空间,即使是最高级别的手球比赛也很难挤上电视。



第八章,媒体人本身知道手球、认识手球的就少,玩手球的更少,主动去探索宣传的就少。媒体人虽然是媒介,也是人嘛,人各有好,让人硬着头皮去做些不喜欢、不熟悉、不关心的事肯定会烦的。做无热情的事,也很难出彩。所以,手球媒体报道的少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考虑也是很有点儿道理的。不认识手球的媒体人主动去宣传、思考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都相当冷的手球,是令人敬佩的。

 

   

第九章,中国手球市场薄弱。中国手球当前是典型的举国、举省体制发展项目,虽然有些队伍寻求省队市办、省队校办,根本上也是政府支持的项目,市场化程度低,几乎没有体育公司运作和宣传手球。得不到资本的认同,手球依旧是“熊市漫漫”。

    

第十章,手球运动员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形成恶性循环。练手球的吸引力难以同足篮排游乒羽网比,当前很多地方手球队去招队员已经很难,很多情况下是“求爷爷告奶奶”。手球训练比赛辛苦又有伤病风险,且成长周期长,能登上顶峰的寥寥无几,再加上冷门项目,待遇也较低。而如今,中国日新月异,各行业丰富多彩,条条道路通成功,导致很多手球运动员三心二意、朝三暮四,还不如去冒险经商、炒房。而那些家境富裕的、潜在的运动天才很少能潜心枯燥沉重的手球训练。另外,手球运动员的后代在练手球的有吗?而且手球的生态圈就那么大,可容纳就业人数就那么多,不得不转。所以,手球竞技体育人才这些年总是一代不如一代,人才短缺是系统性的问题,非常令人担忧!综合来说,手球人才流失较多、人才水平较低,没有国际巨星,比赛水平也不高,影响力、吸引力自然受影响,进而更影响手球运动员的招生,非常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不可不防啊。



第十一章,校园手球太少。学校是体育的重要载体,也是项目宣传发展的重要阵地。手球拥有足篮排等一切球类运动所能带来的体能、心理、规则、合作、对抗、快乐等好处,还比足球、篮球、排球容易学,手球场地既可以当室内足球场,也可以包容篮球和排球、乒羽等球场,但当前全国各级学校开展手球课的寥寥无几,拥有手球场地的屈指可数,招聘手球老师的凤毛麟角……。



以上十一章是大家心怀敬意、诚挚坦然之所唱,动不动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复杂多变的时代,谁都不容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有自身的竞赛、人才、文化、市场等原因,也有媒体、学校、社会的原因。要想改变中国手球的冰冷,不仅中国手球自身得改善改革和健全发展,也希望媒体、学校、家长能开阔视野、勇于学习。在这个信息、市场、网络时代,不能完全指望有人真正帮手球,手球人必须自己强大起来、自信起来,放下傲慢、偏见与固执,同时寻求和他人、机构合作共赢的机会,在为手球取得发展的同时,为人们健康快乐和社会和谐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像手球的根本规律就是在激烈对抗中冷静的寻求致胜,百折不挠、团结奋进。不能再守着一亩三分地而洋洋得意,因为说不准哪天这三分地也没啦!其实这十一章“乐谱”也许是中国所有冷门项目致冷共同原因,与中国所有冷门项目共勉!



推荐阅读                     



图文编辑|朱灵玉

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dongshangyj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