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育成选考 真的可以有

2014-11-13 王宗平 动商研究中心

体育成选考 真的可以有

王宗平 动商研究中心

[编者按:三门选考科目,你选历史、地理、生物,我选物理、化学、体育),为什么不可以呢?!]

(摘自2014.11.7《中国体育报》)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本人于9月18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体育应该成为高考选考科目”一文,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实施意见》要求,“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营造良好改革氛围”。理越辩越明,本人在此想把体育成选考科目的理由说透。

体育与其它学科同等重要

《实施意见》全文4200余字,最牵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神经的是高考科目设置,3门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3门选考科目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当下语文、数学很淡定,英语很自豪,物理、历史很郁闷,体育很憋屈,体育该享有的地位与它目前的窘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更是点出了学校体育的问题所在。在今年7月2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表示将增加体育课时,笔者测算,按每学期18周计算,中小学体育课将由目前的1260课时提高到1512课时,增加252课时,提高幅度达20%,体育总课时数仅次于语文和数学了。

国家如此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体育理所应当在新高考方案中有所体现。然而《实施意见》只提了一次“体育”,而且是消极的(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

体育成选考,是无奈的必要选择

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版)》,从1989年到2014年一共经过了五次修订。大一男生1000米跑的合格线从1989年3分55秒调整为2014年4分32秒,降低了37秒;女子800米跑的合格线也从3分50秒降至4分34秒,降了44秒。国家一份权威报告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稍微好转的“拐点”正是在15岁年龄段的体育中考。

近日有媒体报道,作为高考重要参考的学生“综合素质”,90%以上学生拿A。而实际情况是,体质测试95%以上学生拿不到A,综合素质与身体素质严重倒挂。

高考是个指挥棒,有关学校体育的文件再多,只要高考不考体育,学校、老师和家长就不会买体育的账。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被忽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形成的一种偏见。如今倡导体育成为高考的一门选考科目实属无奈,是以毒攻毒。但如果再一味地放任学生体质下滑,其它科目学得再好,恐怕也弥补不了身体素质这根短板。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是零。

《实施意见》并没有堵住选考体育的路

《实施意见》中提出,学生可在“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从文字理解,并没有说备考科目就是6门。

9月19日,浙江省公布了该省“高考改革试点方案”,他们对选考科目的描述是:“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这种改革和解读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既然“技术”可以作为一个选考科目,体育为什么不能成为高考的选考科目呢?

高考体育完全可以借鉴已经规范化并且推广10多年的体育中考模式。至于考什么内容,本人建议,先考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选择长跑,既是针对目前学生体质的核心指标耐力素质急剧下降的现实,又有今年7月教育部新要求的颁布的将长跑列为中学、大学必测项目为依据。当然也可以有别的项目,但考试项目一定是客观的、可量化、可操作的。

体育如果能够成为高考的一个选考,将真正体现《实施意见》中反复要求的改变一直以来以学习成绩为考生唯一评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一旦应试教育不再盛行,体育像发达国家那样成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体育也就可以退出高考了。

目前除了上海、浙江外,其它各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出台,由衷地希望有几个哪怕一个省(市)能够试点,把体育作为选考科目。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以点带面,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编辑:马小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