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府新视界丨“530”,把浪漫写在火星上

川观新闻
2024-08-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天府新视界 Author 岷江轩



小满刚过,芒种将至。

二十四节气作为宝贵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除了让我们在循环往复中感受时光荏苒,更能让我们领悟到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的相融。

“科学幻想世界的建构,少不了科幻作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喷涌,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则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默默付出。”在5月30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打CALL。

“四川造”XR技术营造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主题超高清沉浸式体验空间里,数千块LED柔性屏拼接出异形曲面空间,具有高沉浸感;“LED透明屏幕”,用影像还原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的过程;数字蜀道、平面裸眼3D视频、峨影数字电影创新应用实验室等,展现了四川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果。“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成为深圳文博会的新风尚。

人们常说,为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实际上,科技就是一种推动历史不断向前的文化。


四川历史名人中,不只有才华横溢的“文科学霸”,还有所在时代最伟大的几位“理科生”。

2017年7月,首批10位四川历史名人产生,其中,大禹、李冰和落下闳,都是不可多得的科技人才。

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就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华阳国志》提到,宜宾岷江畔赤崖山,李冰使用“积薪烧岩”的方法,使坚硬的岩石变得酥松脆弱,得以顺利开凿;甚至在他生命中的绝唱“导洛通山”治理洛水时,也使用了“火烧水激”的方法,利用岩石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开山破石。东汉时期的后人们,也学会了李冰修筑都江堰之法,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岩石隧道——石门隧道。

什邡市洛水镇李冰陵 图据什邡市委宣传部

落下闳在阆中桥楼的落阳山下,竖竿观日,以竿影长短确定出“夏至”“冬至”,又根据一年中昼夜的长短变化确定出“春分”“秋分”,对黄赤交角进行较为科学的测量。他首次将二十四节气和置闰原则编入日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影响深远,直至现在仍旧沿用。

而在2020年确立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也有科学家秦九韶的身影。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来自安岳,聪颖又好学,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数学家,在诸多全球数学家榜单中,与阿基米德、托勒密、伽利略、图灵等人齐名。“科学史之父”萨顿曾说,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现代的四川科技工作者,更将四川文化带到了火星之上。

2021年5月15日,由祝融号火星车及进入舱组成的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2022 年3月9日正式批准了位于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以及可能的巡视区域内的16个环形坑、3个穹丘、2条沟和1座方山的正式地名,其中有一个地方被命名为“平乐”。

22个地理实体分布图,“平乐”位于右上(资料图)

对,就是四川省邛崃市平乐古镇的“平乐”。

作为南丝路上的重镇,平乐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了集镇,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苏东坡的表哥文同曾任邛州知州,面对着平乐的竹海,他创作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值得一提的是,命名“平乐”的那张火星照片,是“四川摄影师”拍的。位于成都的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从2016年开始承担中分辨率相机研制任务,科研人员经历了大量的试验验证,终于实现了“看得见”“看得清”“看得真”,拍下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中国人有多浪漫?天知道!

2024年4月25日20点59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曾执行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川籍航天员叶光富担任此次乘组指令长,与航天员李聪、李广苏共同执行飞行任务,逐梦苍穹。此行,叶光富不仅带着全家福遨游太空,还将一份具有家乡特色的礼物一同带上了太空。这份“特产”,是四川省川剧院根据川剧《梦回东坡》中的苏东坡形象制作的文创皮影人像。此一飞,让苏东坡“科学家”的身份再也藏不住了。

在徐州,苏轼力荐以煤炭代替木材;在杭州,千古绝句背后,除草排淤的创举让西湖“总相宜”;在惠州,写信提供“连接毛竹管输水技术”的具体细节,同时研制、推广新农具“秧马”;后来在海南儋州,制药行医防治当地疫病……

中国的空间站叫“天宫”,核心舱叫“天和”,货运飞船叫“天舟”,载人飞船叫“神舟”,实验舱叫“问天”“梦天”,新一代载人飞船正式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则命名为“揽月”。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全家福”。摄影/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这些名字中藏着的诗意与浪漫,如果说你不知道,李白要笑了。因为李白曾有诗云:“忽复乘舟梦日边”。

“揽月”出自毛泽东著名诗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盛世,终如您所愿。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据悉,该名称源于中国诗歌史第一人屈原的长诗《天问》。

在此之前,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为“嫦娥”,月球车名为“玉兔”,取自宋臧鲁子的《满庭芳》“玉兔捣馀灵药,霞觞化、万种花春。嫦娥嘱,愿公难老,长似月精神。”

……


四川科技人的跨界玩法,比科幻更魔幻。

科幻界的“四大天王”,成名于四川。《科幻世界》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梦开始的地方。

刘慈欣《三体》2005年率先在《科幻世界》上连载,掀起了长达近20年的四川科幻热。《三体》小说自2013年9月韩语版出版开始,走上了一条国际化的道路。截至2023年5月,《三体》小说在全球输出35个语种,海外实体书销量逾380万册,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书海外销量最高纪录;全球图书馆藏数量达1170家,创造了中国图书译著的世界馆藏纪录。不仅引导受众主动了解“量子通信”这一专业术语及其内涵,还促使科技工作者专门撰写解密《三体》中科幻情节与技术设定的书籍。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刘慈欣签售现场 资料图

来自四川自贡的何夕是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中年纪较小的一位,毕业于原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他,20岁开始就涉猎科幻小说创作。他笔下的科幻小说,专注于对宏观科学未来及人性善恶的探讨,多部作品获得银河奖,他也曾任多个科幻文学奖的评委。他曾经说过,中国的科幻文化走出去具有独特的使命,能够在世界面前展示中华文化的一种先进性。

毕业于四川大学的谢云宁和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陈梓钧,就受到了《科幻世界》的润泽。他们一个是电子工程师,一个是航空工程师,不仅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毫不懈怠,同时也凭借着宏大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文笔,成为青年一代在川科幻作者中的佼佼者。

科幻界外的四川科技工作者,也是才情满满。

生态学家印开蒲,一生从事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快满80岁时,他出版了《百年变迁——两位东西方植物学家的影像重逢》。从59岁开始,他沿着百年前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走过的路,穿梭在川西的高原之上,用两本记录性的书籍,展示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铁永波,不仅是杰出地质人才,还是一名科普作家,他自己创作的科普图书《大山里的长尾龙》是国内首部针对少年儿童的泥石流科普绘本,目前已经出版了三部。

印开蒲(右一)在茂县拍摄叠溪古镇 图据受访者


对于四川科技工作者的想象,永远不应该设限。

在遂宁市大英县,坐落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卓筒井。以“凿地植竹”的特点被誉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比西方同类型的技术早了800年。

翠屏山下、长江岸边,在静静唱响江上渔歌的李庄,“人文荟,歌壮烈。绩弦诵,声未绝。”李济、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艰难时刻,他们用知识和科学的信仰保家卫国,保存文明火种,与川人共同谱写中国人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史诗。

千年积累,一夕喷薄。

如今,在稻城,被称为“千眼天珠”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甚至能够拍到太阳“打喷嚏”;2020年建成投用的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填补了我国西部地区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体系的布局空白,算力排进全球前十;在广元剑阁,全球首口地质条件最复杂、钻井难度最高的万米科探井——深地川科1井成功开凿,让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与装备水平进入万米深层时代。

2024年,在四川的能量场,依然能接收到无数灵感光芒。从浩瀚的星海,到基础科学的攻坚克难,四川科技,从未停步。“拉索”已正式完成国家验收一年,其团队也获得了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大巴山深处、在风吹麦浪的田野里,在一飞冲天的晴空下……科技因人文的坚守而浪漫,人文因科技赋能更添多元色彩。

科技与文化这朵双生花,将持续惊艳世界。




本期话题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幻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评论区聊一聊你喜欢的科幻小说、电影吧~
推荐阅读·千万读者都在看
· 最新通报!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被免职,信口开河的窦局长简历被撤下
· 基层干部如何正确地接受采访?
· 选调生不满嘉峪关,官方确认其已离职


近期热门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来川观新闻APP看更多

撰文 闫雯雯 吴德玉 张峥 边雪 谭羽清 马晓玉

来源 天府新视界

编辑 梁庆

校对 罗玉龙

责编 杨昕

审核 史册


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川观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